南京教育局推薦400余項課后服務項目進學校 為課后服務“提檔升級”

聲駐波、翻轉的鏡像、雅各布天梯……日前,龍江小學校體育館內,一群孩子被南京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的展品深深吸引,在體驗的同時,科技志愿者還為同學們答疑解惑。

為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堅持不懈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今年春季學期,南京市教育局聚焦“雙減”,統籌協調文旅、體育、科協、農業農村等部門,推薦了400余項課后服務項目進入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為課后服務“提檔升級”,給孩子們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全市參加學生人數達66萬,參與率達95%。

美術館上課、冠軍進校園,藝術體育課程豐富多彩

去年9月“雙減”政策落地后,我市各中小學校推出了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與此同時,更多家長也呼吁加快出臺社會資源走進學校參與課后服務的管理辦法,讓學校的課后服務不只是興趣普及,更多能走向專業。

如何滿足學生和家長的有效需求?游府西街小學曾向家長們發放一份問卷調查表,結果顯示,家長們需求度最高的是體育和藝術類社團。

“我們結合家長意見,對新學期的課后服務課程進行了全面調整、編排。”該校校長萬代紅告訴記者,比如學校和校外的帆船俱樂部合作,開設了帆船社團。

“雙減”政策下,為進一步提升學校課后服務工作水平,我市不少中小學和校外的機構或者場館合作,開設了多樣化課程。與此同時,市教育局聯合體育、文旅部門,給學校提供了一大批高質量的體育、藝術類精品課程。比如“美術館上課”活動、“冠軍進校園”主題活動、“教練員進校園”工程等。

“去年底啟動的‘冠軍進校園’活動,已先后組織了排球奧運冠軍張常寧、全運冠軍唐寧雅、田徑世界冠軍姜靜等進校園開展活動。”市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說。

科普大篷車、探索大自然,科學課培養探究能力

今年6月8日,在龍江小學體育館內,一群小學生被南京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的展品深深吸引,還不斷向科技志愿者提出自己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助力“雙減”、豐富課后服務內容、優化科普資源共享機制,2022年“南京科普報告進校園”活動安排了100場次的活動計劃。該活動由市科協、市教育局、中科院南京分院共同主辦。

與此同時,南京不少學校引入校外資源開設的特色“科學課”也在開展。5月26日下午,南師附中仙林學校小學部南郵校區的一群孩子們,跟隨科普老師走進中山植物園,上了一堂別樣的“科學課”。

學校相關負責人說,中山植物園系列活動,由棲霞區科學技術協會牽頭,獲得中山植物園大力支持,也是市教育局聯合多部門推薦給學校的400余項課后服務項目之一。“這一課程一經推出,就受到廣泛歡迎,孩子通過了解大自然,不僅培養了科學探究能力,也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項目純公益、可按需選擇,優先向農村地區和薄弱學校傾斜

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春季學期,進入校園的第一批項目均為公益性免費課程。項目包括文化、體育、科技、藝術、勞動等非學科類拓展課程,授課形式包含現場教學、現場參觀、講座報告、線上教學等。市教育局搭建了“南京市中小學課后服務資源管理平臺”,經各部門審核推薦的課程清單均在平臺上公布,供學校選用。

目前,浦口區實驗學校、棲霞區實驗小學、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仙林學校小學部南郵校區、中電頤和家園小學、南京市花園中學等多所學校積極引入社會公共資源參與課后服務,涉及“蔬菜科普”“航空禮儀課”等課程。

據介紹,接下來的秋季學期,各中小學校可根據自身需求,登錄平臺進行選擇。課程優先向農村地區和薄弱學校傾斜,讓優質課后服務資源覆蓋更多學生。在課程開展前,學校要將擬選用的課后服務項目內容、時間、師資來源等事項明確告知學生和家長,由學生和家長自愿決定是否參加。

據悉,為切實加強學校課后服務經費保障,南京市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各區財政部門按照平均每生每年不少于500元標準設立專項資金,用于課后服務公用經費和人員補助等支出。對參與課后服務人員,按每課時不少于80元標準給予工作補貼。(錢紅艷)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