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江蘇加快補齊鄉村建設短板

近年來,伴隨著因地制宜的鄉村建設落地生根,江蘇城鄉年年換新顏,一處處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不斷涌現,一張張村莊藍圖吸引了無數游子返鄉創業。在近期出臺的2022年江蘇省委一號文件中,江蘇更是提出將加快補齊鄉村建設短板,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實施意見,如定海神針般穩住了一個個涉及城鄉居民生活生產保障的政策,讓大家對“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生活充滿期待。

環境美好,定義新時代農村

當初春清晨的第一縷晨光照進溧陽市溧城街道八字橋村禮詩圩,古村水鄉的今風古韻漸次倒映在水面之上。沿著河岸步行,不僅將小橋流水、黛瓦粉墻的美景盡收眼底,也能感受到炊煙裊裊、農田耕種的田園氣息。作為傳統古村落,近年來,禮詩圩通過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一改往昔貧困、破舊的面貌,走上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發展之路,成為省內小有名氣的“網紅村”。

禮詩圩的巨變,是江蘇新農村建設的縮影,類似的景象,也都在江蘇各地上演。近年來,江蘇將美麗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推進特色田園鄉村發展,通過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將農村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加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增強農村社會發展后勁。

在今年的省委一號文件中,江蘇提出將打造讓城市更向往的美麗田園鄉村,展現“新魚米之鄉”的時代風貌,并確定了創建120個“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的目標。知曉了這樣的發展規劃,禮詩圩的村民們連連稱贊。曾一度在外謀生、現已回村經營農家樂的村民王成介紹,近年來,禮詩圩以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為契機,打造了特色水鄉,走上了鄉村振興之路。他們作為鄉村建設探索者以及見證者,十分愿意將這些年積累的建設經驗分享給更多的人。

激發活力,拓寬產業致富路

伴隨著新農村建設,呼吁農民工返鄉創業是帶動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為此,在今年的省委一號文件中,江蘇提出依托鄉村優勢資源和特色產業,廣泛挖掘農村勞動力就業崗位。而在追溯東海的切花產業時,會發現東海正是依托鄉村優勢資源,通過“政府引導、個體投資、政策扶持、穩定發展”的發展模式,引導農戶發展以百合為代表的鮮切花種植產業,培育了一批農村創業創新群體。

東海縣雙店鎮北溝村花農李本先便是這批農村創業創新群體中的一員。李本先介紹,6年前,長期在外務工的他回到村里,發現村里發生了巨大改變,不僅環境美了,村民也富了。四處打聽了解到,在村干部引導下,農戶們都“轉行”做花農了,平均花田畝均收益上萬元。

自此,李本先再也沒有外出打工,而是擼起袖子干起了鮮切花種植,如今,他家每年增收超6萬元。李本先說,壯大鮮切花產業,銷售渠道是產業發展的瓶頸。為了讓鮮切花銷售搭上互聯網的快車,東海縣不少村都建起了鮮切花電商物流中心,依托這一中心,還開設了鮮切花網紅“直播間”和“花直達”云店智慧網絡銷售公益平臺,部分電商物流中心年銷售鮮切花達2000余萬株,交易額1.2億元。

政策溢香,留住他鄉資源

翻開今年的省委一號文件,江蘇對鄉村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將繼續打造一批生態美、環境美、人文美的美麗鄉村外,還要著力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對于這樣的發展要求,連云港經濟開發區中云街道村民的理解是,不僅要通過良好的生態、居住、就業環境留住在外拼搏的本鄉人,還要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扎根中云,投資發展中云。

連云港豐順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經理褚新年便選擇入駐中云。“這幾年,這里的環境變化太大了,原先的小磚廠現在變成了綠地,重污染企業也都關停了,面對這么好的環境,我們怎么舍得離開。”每當工作疲憊時,褚新年總會來到窗前,眺望遠處連綿起伏的云臺山山脈。

褚新年坦言,作為外省人,他也曾萌生過將企業搬離此處的想法,但江蘇的投資環境令他滿意。特別是從街道工作人員那了解到,今年江蘇省委一號文件中提到,江蘇將促進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發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重點支持農業物聯網相關技術和服務應用推廣,加強數字農業農村基地建設,加快智慧農業發展步伐。作為互聯網企業,這些信息釋放了強大的商機,讓他心動不已,也讓他對企業的未來充滿信心。(張韓虹)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