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此青綠】隴南武都:栽下橄欖樹 奔向幸福路

中國甘肅網3月15日訊(本網記者程健通訊員黃驪珠符饒)陽春三月的白龍江畔,放眼望去,盡是一片片濃郁的“橄欖綠”。在隴南市武都區各鄉鎮油橄欖栽植現場,果農們正在忙著栽植橄欖幼苗。刨坑、鏟土、放入幼苗,大家干的熱火朝天。

一株油橄欖樹,渾身都是寶。油橄欖果可以壓榨成為橄欖油,壓榨完之后的殘渣還可以用作肥料,橄欖葉還可以做成橄欖茶。同時,橄欖樹四季常青,樹形美觀,還可以制作成盆景,具有十分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從剛開始的不敢種植到搶著種,如今,油橄欖已經成為了群眾致富的“金果果”。

在武都區江南街道大堡村,李新平正在忙著檢查橄欖樹、為其修剪枝葉,李新平種植油橄欖已經有20年了,說起種植油橄欖給生活帶來的變化,他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我們栽植的油橄欖都是統一發放的,之后又自己購買新品種,新品種也年年能掛果,后面經過政府的多次培訓,我們學習高接換優技術,學會后把新品種嫁接到老品種上,現在已經掛果了,長勢特別喜人,每年果子又大又繁。”江南街道大堡村村民李新平說,“去年育苗的橄欖幼苗,也賣了兩千多元,樹葉也沒有浪費,每公斤可以賣3.5元。”

油橄欖產業是武都區獨有的特色富民產業,做大做強油橄欖產業對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武都區第十七次代表大會提出“要實施好產業提質增效工程,培育壯大特色產業”“要實施好鄉村振興推進工程,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助力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為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近年來,武都區圍繞打造“中國橄欖之城”目標定位,積極實施油橄欖產業三年倍增計劃,大面積栽植油橄欖,并組建專門工作機構,主抓引種試驗、良種繁育、規劃建園、栽培管護等工作,組建了油橄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加強技術培訓、高接換優等措施,促進油橄欖品質和產量不斷提升。截至目前,武都區油橄欖種植面積達到51.6萬畝,年產量達4萬噸,綜合產值超18億元,涉及27個鄉鎮21萬多人,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適生區人均增收2200元左右。

“我們將繼續擴大油橄欖種植面積,抓好綜合管理工作,不斷增加油橄欖產量。全區今年計劃栽植油橄欖7萬畝,高接換優200萬株,綜合管理37.5萬畝,低產園改造9萬畝,培訓人員7150人次。”武都區油橄欖產業辦副主任閆仲平說,“我們也會加強對群眾高接換優、病蟲害防治、整形修剪等提質增效的技術培訓,將油橄欖的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充分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帶領群眾走向鄉村振興,奔向幸福生活。”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