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常德市扎實推進城鎮更新提質工作紀實

車德紅 武 倩 盧 華

2022年,常德市將主要資金、重要資源優先投入到支撐發展、打通堵點、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上,高鐵站南北廣場、武陵大橋改造等項目全面完工,進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批聚集棚戶區、老舊小區得以改造,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穩步前進,“梯位”“廁位”“車位”等惠民實事扎實推進、成效明顯。城市管理水平穩步提升,入選國家2022年城市體檢樣本城市。

伴隨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的持續增強,市民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截至去年底,常德市城鎮人口達300.82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7.71%,比上一年度提升了0.51個百分點;全市凈增經營主體8萬戶,新注冊湘(德)商回歸企業70家,新增農產品加工規模企業51家,59家企業進入省上市后備企業資源庫;常德公眾安全感測評保持全省第一,向加快建設現代化湘西北區域性中心城市邁出了更加堅實的步伐。

宜居常德更溫馨

“居者有其屋”是老百姓的樸素愿望。為了讓老百姓享受到更好的居住條件,全市各地大力實施城市居住保障行動,在有效改善老舊小區的同時,積極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有序推進城鎮棚戶區改造、既有住宅加裝電梯,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城市發展的紅利。

“小區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都改變了,很多細節上改得很暖心,我們住得更舒服,房屋也升值了。”說起自己所住老小區的變化,市民譚建國很滿意。

譚建國點贊的背后,是常德住建部門緊貼民生一線,精心推進住房保障服務。

“保交樓”首當其沖。常德爭取國家“保交樓”專項借款19.6億元,實行“一項目一專班”跟蹤對接,保交樓項目復工率、專項借款資金撥付使用效率和交房數量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完成首個“保交樓”項目,經驗做法得到住建部推介并被省政府點名表揚。

保租房先行先試。去年全市新籌建公租房4034套,保障性租賃住房2746套,發放租賃補貼12593戶,爭取上級補助資金3.51億元。漢壽、石門獲批全國鄉鎮保障性租賃住房試點。

棚改舊改有聲有色。全市開工棚改項目28個、4930戶,爭取上級補助資金2.49億元。全市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項目298個,爭取上級補助資金7.53億元。

讓交通為宜居配套,常德加快推進城鎮交通項目,市縣兩級著眼城市道路微循環,不斷提升城區路網密度。石門縣、津市市開展打通斷頭路、暢通微循環、改造小街小巷行動,縣城道路通達能力不斷改善。

把城市管網改造當作宜居的重要一環,常德全市供水管網新建完成率103%,改造完成率134%。獲批國家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治理試點城市。全市縣以上城市排澇整治項目全面完成。

韌性常德善包容

在改造老城、開發新城過程中,如何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相得益彰?是每一位城市建設工作者都繞不開的話題。

為此,常德市中心城區啟動編制《常德市總體城市設計》,從整體上管控城市風貌、保護城市文脈,以“桃花源”“德文化”“水環境”為特色資源,提出了將文化和創新活力打造為新的城市印記,建設“活力之城”;打造豐富的山水氛圍,發掘更多值得品味的細節與驚喜,建設“品質之城”;發掘、激活市域與中心城區空間,建設“魅力之城”;讓城市風光與優美的生態景觀共有,建設“精致之城”。

常德還持續推進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工作,組織編制文物保護專項規劃,防止隨意拆除老建筑,砍伐大樹老樹等行為,確保古樹名木保護率100%。

“這棟建筑拆除后終于讓咱們的桂花井‘重見天日’了!”2022年11月8日,隨著墻體“轟隆”倒下,澧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桂花井建設控制地帶一棟商業臨時建筑被依法拆除,引得周邊居民紛紛點贊。

把“舊為新用”進行到底,在保護的前提下,類似于桂花井等一批歷史建筑正在煥發新生,成為常德的時髦新地標,展示著常德的發展“韌性”。

在常德,市縣協調韌性發展的理念融入了城鎮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全面統籌城鎮布局的經濟需要、生活需要、生態需要、安全需要,持續提升市中心城區首位度、提升縣城承載能力,科學精細實施城鎮管理,尊重歷史文化沿革,不搞“破壞性”建設,確保了“面子”干凈整潔有序。

另一方面重點推進公共服務設施提標、環境設施提級擴能、市政設施提檔升級、產業平臺設施提質增效四大領域建設任務,保障供水、排水、燃氣、電力等地下管線的安全運行,確保了“里子”安全穩定。

此外,常德市著眼城市安全韌性,狠抓自建房整治,率先實現經營性自建房結構安全性鑒定率100%。全面開展燃氣安全隱患排查整治,隱患整改率、非居民用戶入戶安檢率、燃氣泄漏報警器安裝率均達100%。加強市政道路安全,道路及人行道完好率達98%以上,完成71座城市橋梁常規定期檢測、42座橋梁結構病害處置,全市AB級橋梁占比96%以上。

智慧常德更精明

“家門口開了個幼兒園,對我們家長來說真是方便。”2月17日,市民李倩倩把家里的垃圾丟進垃圾箱,轉身就站到了武陵區皂果幼兒園門口,等著接女兒放學。

以李倩倩的居住地水岸名苑為中心,15分鐘為時間半徑畫一個圈。李倩倩步行3分鐘可到達穿紫河派出所和西園社區,步行2分鐘可到達皂果幼兒園,步行5分鐘可到達風光秀麗的穿紫河風光帶,步行11分鐘可到達穿紫河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步行15分鐘可到達市體育運動中心開闊的運動場。

通暢便捷的生活配套設施,給這里的居民織就了一張立體無形的網,穩穩地托住了他們的幸福,在生活的轉角顯露城市溫柔的底色。

城市城鎮更新提質專項行動啟動以來,常德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市民生活便捷行動,著力打造“15分鐘生活圈”,將城鎮更新融入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系統考慮;在教育、衛生、市政、交通、文體、康養等公共配套方面,引導公共服務設施就近可達、均衡服務,合理布局生產生活要素。

“15分鐘生活圈”將中心城區建成區劃分為若干個基本生活單元,讓市民在15分鐘生活圈內享受更便捷、更優質的公共服務。精明的15分鐘生活圈,是常德市堅持規范化、精細化、智慧化管理,以繡花功夫打造精致城市的生動縮影。

讓城市管理更精準精細,常德市發布《城市精細化管理標準》,修訂出臺《常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制定印發了《常德市2022年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在市城區設置了90個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專欄,營造濃厚宣傳氛圍。武陵、鼎城等地鋪開垃圾分類社區試點,城區生活垃圾分類蔚然成風。

全市集中開展人行道停車秩序、“牛皮癬”小廣告和城市管理“十亂”問題專項整治,城市面貌明顯提升。累計拆除違法建設54.4萬平方米、拆除危房37.8萬平方米,有力維護了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綠色常德好氣質

藍天白云是市民對一個區域空氣質量好壞的最直觀感受。近年來,“常德藍”在微信朋友圈屢屢刷屏,為城市魅力圈粉。天藍、地綠、水清、土凈的宜居愿景照進現實,隨手一拍皆是風景,如今的常德,在驚嘆她“顏值”的同時,更讓人仰慕她的“氣質”。

2022年,常德以建設綠色城市為目標,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進一步改善城市生態質量、降低生態風險、增強生態治理能力。越來越多的常德市民從禁燃煙花爆竹、綠色出行、使用清潔能源等小事做起,用點滴行動共繪“常德藍”。

全市推行污染防治攻堅戰“一月一調度一通報”工作機制,326項“夏季攻勢”任務全部完成并在全省點評會上作經驗發言。集中連片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尾水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經驗被評為省“夏季攻勢”正面典型案例。臭氧污染防治、洞庭湖總磷污染控制形成常德亮點,生態環境滿意度測評連續3年位居全省第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獲省政府督查激勵。

常德市獲評國家綠色出行城市。鼎城石板灘石煤礦區綜合治理、津市工業園企業超標排放整治、桃花源風景名勝區外圍違規采砂問題整改等工作分別入選國、省正面典型案例。

截至去年底,市城區天氣優良率達83.8%,綜合指數3.68,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納入省考核的7個縣市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38%以上,市城區12條、津市7條黑臭水體實現“長制久清”。緊緊圍繞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治以及“洞庭清波”、“夏季攻勢”、省生態環境警示片、長江經濟帶警示片等反饋、披露的問題,全面壓實責任、創新舉措、強化督導,各項問題整改按時間節點要求整改到位。

今年,常德市著眼空間提質、功能提升、風貌提靚、管理提效,扎實推進城鎮更新提質“十大行動”,提升城市宜居、韌性、智慧、綠色發展水平。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