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速看:春風化雨,讓孩子與大自然緊密相連——長沙市芙蓉區大同小學“節氣課”彰顯育人之美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張春祥 余蓉 通訊員 宋艷 孔慧妍

東風飛絮陽氣生,春雨如酥萬物榮。手繪雨水、雨水由來、雨水習俗、雨水詩詞、雨水手工……剛剛過去的“雨水”節氣,長沙市大同小學的“節氣課”熱鬧非凡,讓孩子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時節之美。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時間表,更是人與大自然的緊密連接。貫穿一年四季的節氣課,是長沙市大同小學的特色課程,已實踐了10年,讓孩子們走向大地,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連接,將生活節奏融入天地自然的節奏中,將自己的生命融入中華文化的根脈中。


(相關資料圖)

一堂節氣課,貫穿所有學科

“雨水落雨三大碗,小河大河都要滿。湖南關于雨水的諺語,你們還知道哪些?”在一丁班的節氣課上,孫淑娟老師為孩子們介紹繪本《雨水——大雁歸》。孩子們沉浸在精彩的故事中,如醉如癡。

在“原來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美育大課堂活動中,美術學科教研組組長戴勁老師帶領五甲班的孩子們手繪“雨水”,感受節氣之美。雨傘是春季里必備的出行用具,三丙班的同學們用靈巧的小手精心制作出一把把獨一無二的小雨傘,跳躍于綿綿春雨中……

不止于此。你知道雨水是怎么形成的嗎?科學課上,鄭星星老師通過燒杯、培養皿、熱水等儀器,演示雨水形成的過程,二丁班的孩子們睜大了好奇的眼睛;用英語該如何講好二十四節氣呢?在六丁班英語課上,游舸老師引導孩子們用英語表達雨水節氣的自然現象、民間習俗、中醫養生。中西方文化交融在一起,別有一番風味。

一堂“大同節氣課”,竟然貫穿了所有學科,這種開放式的課堂,緣何而來?

“大自然是一位天然的導師,它會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連接每一顆善于觀察的童心。”全國優秀教師、校長朱愛朝說,如何在一個課程的建設里,解決好小學生親近文化和親近自然的問題,自己將目光聚焦在二十四節氣上,“把二十四節氣課程帶給兒童,就是帶兒童去感受孔子所說的‘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經過不斷探索、逐漸完善,學校在不打破現有課時課表,不打亂教學秩序和教師安排的情況下,將節氣課與各學科整合融合,創新表達,深受孩子們喜愛。

擁抱大自然,領略萬物魅力

每個節氣,大自然中都有美好的存在。“大同節氣課”不止在教室,更在大自然,以立體、多元、流動的方式,讓孩子們領略萬物生生不息之魅力。

立春有“咬春”,孩子們在品嘗當季美食中,了解長沙本地的地域食品;清明有“踏春”,孩子們來到田野間,在春風中種上艾草;端午時節,孩子們又將種下的艾草做成香包或提純為艾草純露,把這一驅蟲醒神的佳品送給交警和老人,傳遞愛與溫暖;立夏時節,孩子們精心編織蛋套,分組玩撞蛋游戲,開心又滿足……

針對不同的年齡段,節氣教學實踐也各有側重。低年級的學生會學習有關節氣的繪本、童謠;中年級的同學會學習節氣故事,以圖片、筆記的方式傳承節氣文化;高年級的同學則在老師指點下,觀察自然,有層次地進行寫作。

“我們希望孩子們通過吸收節氣的心理營養,感受每個節氣萬物皆有時,在信息時代從虛擬走向自然,在自然中汲取心靈力量,懂得每個人都會長成參天大樹,給自己時間從容地幸福生活。”朱愛朝說,這種讓學生走進自然、減輕課業壓力的教育理念無疑契合了當前五育并舉、全面育人的“雙減”精神,聚焦學生自身,關注人的發展。

下一步,大同小學還計劃開展更多節氣活動,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樹葉、鳥、蜜蜂等物候,對節氣文化進行深入探究,讓學生于四季的循環往復中,獲得更多來自大地的生長力量。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