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資訊:“靠山吃山”,把路走寬

本文轉自:株洲日報

株洲日報全媒體記者/鄒怡敏


【資料圖】

通訊員/趙小山 江燁 譚懿恒

8月1日,走進淥口區龍潭鎮龍潭村,連綿起伏的山巒間,青翠的楠竹密密麻麻。山腳下,竹木加工廠機器轟鳴,一根根楠竹經過篩選、開片、切割、打磨,變成一捆捆竹片、竹筷、竹簽,即將裝車銷往外地。

脫貧戶丁冬生戴著口罩、手套,全神貫注地往機器中“喂”竹子。加工廠建起來后,他在廠里務工,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還能照顧年邁的母親和年幼的女兒。這幾年,村里環境美了,知名度高了,來玩的人也多了,他感覺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近年來,龍潭村通過黨建引領,大力發展楠竹產業和旅游產業,帶動村集體和村民增收,賦予了“靠山吃山”新內涵,實現由省級貧困村到“省美麗鄉村示范村”“株洲市基層黨建工作示范點”的華麗轉身,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寬闊道路。

引入合作伙伴,激活楠竹資源

龍潭村有淥口區南大門之稱,與攸縣、衡東交界,是典型的偏遠山區村。村域擁有森林面積3.48萬畝,其中楠竹1萬多畝。過去,因楠竹賣不起價、缺乏銷路,村民不愿上山砍伐。

“楠竹不及時砍伐,大片爛在山里,只能枯死做柴火燒,沒有產生效益,很可惜。”2017年成為村黨委書記的劉必武,面對村集體經濟吃“零蛋”的窘境意識到,必須想方設法激活楠竹資源。2018年,龍潭村注冊成立株洲天怡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準備建設竹木加工廠。因資金短缺,支村兩委商定,帶頭投資或入股,成功籌集35萬元,解決了前期資金困難。

2019年9月,加工廠一期麻將涼席生產線建成,村里從外地請來專業師傅負責技術指導,隔月便成功投產。當年工廠生產3個月,產生利潤8.6萬元,村里士氣高漲。2020年7月,加工廠新增的6條拉絲生產線建成投產,產品供不應求。

“但是到年底把賬一算,竟還虧了6萬元。”劉必武召集支村兩委開會反思,剖析出3個主要原因:村干部擔任加工廠的管理員,專業知識不夠;加工流程粗放,原材料浪費嚴重;集體經營開支較高。

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龍潭村調整發展思路,尋找戰略合作伙伴。去年4月,通過競標,村里以加工廠出租的方式引入一江西籍老板,雙方以租金20萬元每年的標準簽訂了10年合同,村集體經濟收入有了穩固保障。

“竹子收購價從260元/噸上漲到420元/噸,大家砍楠竹的積極性也提高了。”61歲的李永紅是五保戶,和癱瘓的弟弟相依為命。過去,因賺不到什么錢,他和大多數村民一樣,任由竹子爛在山里,有了竹木加工廠后,楠竹身價提高,他一年靠賣竹子能賺2萬元至3萬元。

“吃山”找對方法,楠竹不再難銷。現在,村里每年可消耗楠竹6000噸至8000噸,村民的楠竹收入達300萬元,帶動50多名勞動力就業。“未來我們還將延伸產業鏈,把竹屑這種‘下腳料’制成竹炭,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值。”劉必武說。

完善旅游設施,打造3A級景區

7月24日,總投資180萬元的龍潭村蓬源峰公路竣工。這條水泥混凝土路長2.5公里、路寬6米,游客可以直接將車開到蓬源廟腳下,駕駛和游覽體驗更佳。

蓬源峰是蓬源仙森林公園的主峰,山頂風光秀美,既可賞日出日落、霞霧星空,又可觀科技感十足的風車。“我們把山上一些的雜草灌木砍掉后,映山紅長得更好了,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每天有上千人上山賞花游玩。”劉必武介紹,山下的民宿、農家樂也借此火了一把。

但這里的缺陷也十分明顯:上山的路沒有硬化,開車顛簸甚至刮底盤,耗時較長;配套設施不完善,沒有廁所、路燈,不通水電;景點游玩項目不豐富,農家樂、民宿少且檔次較低。

想“靠山吃山”,捧穩生態“飯碗”,必須提升旅游品質。村里充分借助鄉村振興工作隊的力量,爭取到蓬源峰公路項目,項目于6月9日啟動建設,不到2個月就完工。之后,村里將爭取上級產業發展資金,在公路沿線安裝路燈,拉通水電、修建廁所,并籌建露營和燒烤基地,不僅改善游客游樂體驗,也為村集體經濟增收加把勁。

去年5月以來,在鄉村振興工作隊的支持下,村里完成了原太平村至白虎口2.18公里公路改造工程,新建和加寬村道1400米,成為遠近聞名的“省美麗鄉村示范村”“市文明村鎮”,去年12月,該村又被確定為“湖南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我們打算做好蓬源峰森林公園的整體規劃,爭取引入社會資本,打造3A級景區。”劉必武說。

關鍵詞: 靠山吃山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