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管、共享”!廣東英德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達國標

英宣


(資料圖片)

近年來,廣東清遠英德市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扎實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共建、共管、共享”,持續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經過近3年的建設運行,英德市醫共體已達到國家要求的緊密型標準,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統計數據顯示,英德2022年縣域內基層就診率為67.1%,基層床位使用率為64.8%,基層住院率為51.1%,縣域內住院率為90.8%(連續七年達到85%以上),基本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格局,為實施健康英德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了堅實基礎。

凝聚合力 做好“共建”

英德市地處粵北山區與珠三角的結合部,是廣東省國土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下轄24個鎮(街),戶籍人口120多萬。

在謀劃推理醫共體建設中,英德市委、市政府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醫療衛生事業公益性,不斷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大力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堅持高位推進。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組長的深化醫改工作領導小組,推動各成員單位各司其職、通力協作,推動醫共體改革各項措施落地落實。

英德高度重視頂層設計,出臺了《英德市加強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實施方案》《關于選派醫療技術骨干到基層分院掛任職服務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構建“1+N”政策體系,搭建起推動醫共體建設的“四梁八柱”,確保各項改革措施有法可依、有制可循。

堅持科學規劃,強化體系建設。根據英德地域廣、跨度大,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和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實際,探索形成英德特色的“縣-片區-鎮-村”四級醫療服務體系,即以市人民醫院為醫共體龍頭醫院,市中醫院、東華分院、浛洸分院為英中、英東、英西片區次中心醫院,以基層衛生院為骨干,以村級衛生站為基礎,構建三十分鐘二級醫院服務水平的醫療服務圈,逐步提高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和服務均衡性。

健全機制 做好“共管”

優化管理模式。堅持和加強黨對醫院工作的全面領導,成立醫共體總醫院,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執行醫共體總醫院黨委、院務領導班子、各成員單位負責人共同參與的議事決策機制;內設8個職能部門,對29個成員單位全面落實黨務、行政、人員、財務、質量、藥械、信息系統和慢病等“八統一”管理,進一步提高各級醫療機構工作效能。

建立統籌調配制度。堅持全市“一盤棋”統籌配置,市財政將基層醫療機構3%年度業務收入的分配管理權授予市衛健局,由醫共體總醫院根據實際需求和輕重緩急統籌調度使用,對基層醫療業務用房建設、設備更新升級、信息化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等項目予以適當政府補助,填補部分基層醫療機構收支虧損,扶持基層醫療機構發展,促進了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均衡發展。

健全財政補償機制。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機制,市財政依據縣級公立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補助政策,按原渠道足額安排運行補助經費。市慢病醫院和基層衛生院實施“公益一類財政保障”政策,2022年補助各項經費約1.3億元。2022年英德財政衛生健康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13.37%,高于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衛生健康支出平均水平。

創新人才管理機制。合理制定并落實公立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編制標準,建立動態核增機制,由醫共體總醫院統籌使用,有效盤活編制存量。強化人員統一招聘管理,采用“縣招縣管鎮用”、醫療機構自主招聘和簡化緊缺人才引進程序等方式,吸引更多人才落地英德,促進衛生人才結構更加合理。截止2023年6月,醫共體內有中、高級職稱人員1805人,占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36.6%。實施醫共體人才雙向交流機制,發揮醫共體總醫院黨委引領作用,組織二級及以上醫院和市區醫院黨員干部和醫療業務骨干積極到基層衛生院掛職服務。2022年,選派了24名優秀醫療人才到基層掛任職進行“傳、幫、帶”,從基層選派7名院領導或醫技人員到二級以上醫院“跟班學習”,有序促進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穩步提升。

靈活運用薪酬制度。建立健全適應醫療衛生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全面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益二類績效管理”政策,即允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突破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績效總量按二類標準核定,允許醫療收入扣除成本后提取不低于60%用于增發獎勵性績效工資,增加總額控制在純服務收入50%以內,有效激發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內在動力。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政策,推行崗位津貼分類分檔發放制度,根據服務能力高低、離市區遠近、人員職稱等因素將基層人員劃分為3類5檔;第二類衛生院每人每月補貼700—2000元;第三類衛生院每人每月補貼950—3000元,有效緩解了邊遠山區“引不進、留不住”人才的問題。2022年基層衛生院與市人民醫院人均收入比值為87.1%,城鄉醫務人員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市人民醫院人員經費占業務支出比例逐年提高,2022年達到43.13%,醫務人員勞動價值得到體現。

提質增效 做好“共享”

強化醫療資源擴容。全力支持醫療機構提質增效,投入7億元建設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市婦幼保健院門診及住院大樓,推動市人民醫院成功創建為三甲綜合醫院,市中醫院創建為三級中醫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創建為二級婦幼保健院;成功創建國家農村中醫重點專科1個、省級重點(特色)專科3個、清遠市級重點(特色)專科7個。大力提升鎮村衛生院、衛生站醫療服務標準,目前鎮衛生院中達到國家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基本標準8家、推薦標準3家,其中2家為二甲綜合醫院、1家為二級綜合醫院;256個行政村衛生站均完成標準化建設,鄉村醫生中具備執業 (助理) 醫師資格的占50%,縣域內醫療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強化優質資源下沉。全力支持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分工協作、資源共享的多元發展模式,有序推進聯合門診、聯合病房建設,組織縣級專家下沉“一對一”精準指導,2022年累計幫助基層開展新技術、新項目31項。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建設,有序推進遠程醫療中心建設,在市人民醫院建立醫學檢驗中心、遠程影像診斷中心等醫共體資源共享中心,在英中、英東、英西片區次中心醫院設立分中心,采取“基層收費、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的醫療模式,有效解決了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不足和醫療服務水平相對薄弱的問題。2022年醫保基金縣域內支出率(不含藥店)為60.81%,基層醫保基金占比為11.11%,同比上升了2.98%;縣域門診次均費用為136.53元,同比下降了6.3%,進一步減輕群眾就醫負擔。根據2021年度廣東省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結果顯示,英德市人民醫院在162家三級公立醫院中,住院患者滿意度排名第三,群眾就醫體驗明顯改善,對健康服務的滿意度持續提升。

健全醫防融合機制。建立以全科醫生為主體、全科專科有效聯動、醫防有機融合的醫療衛生服務模式,推進慢性病防、治、管整體融合發展。一是實行全面預算績效管理。按照“年初預撥、每月核發、年終考核、次年結算”的原則對基本公衛項目經費進行統一管理,在年初制定管理辦法和考核辦法,年終按照考核結果進行獎懲結算,促進基本公衛項目資金規范使用,擴大了目標人群享受服務覆蓋面。二是探索分級分標分片管理慢病。成立慢病管理中心將全市劃分為4個片區進行管理,每個片區組建“專科+全科”的縣鎮村三級慢病管理團隊,對高血壓、糖尿病人群按照病情分為紅標、黃標、綠標,實現網格化、精準共管慢病服務,有效促進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2022年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為26.10%,同比提升了1.94%,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率為73.49%,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為68.90%,均達到國家要求。三是發揮中醫藥“治未病”優勢。重點鞏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創建成果,在市中醫院設置醫共體中醫治未病中心和中醫適宜技術培訓基地;25家鄉鎮衛生院均設置了中醫館,98%村衛生站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不斷擴大基層中醫藥服務覆蓋面。2022年基層中醫診療人次占比44.55%,同比增長了2.77%,群眾對中醫藥服務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未來,英德將進一步深入踐行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工作理念,更加注重全方位統籌、系統協調、扎實推進服務保障民生,在“共”字上求深化、求拓展、求突破,以勇于創新的改革精神推進英德醫共體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