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城關:巧用“一網兩訪三為”基層治理新模式 群眾幸福感持續攀升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宋芳科

將群眾向上反映問題,轉變為政府人員走進基層發現問題。蘭州市城關區在基層治理中創新探索“一網兩訪三為”治理模式,以主動發現問題的眼光解決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事,促進了基層民生問題在一線解決。10月17日,記者走進城關區部分基層社區,采訪了解“一網兩訪三為”治理模式在城關區的新實踐。


(資料圖片)

在中國基層治理應用成功的楓橋經驗,核心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浦江經驗的核心是變群眾上訪為領導下訪,深入基層,聯系群眾,真下真訪民情,實心實意辦事。如何將這兩種好經驗有機結合服務甘肅基層治理,城關區結合轄區實際在實踐中總結出“一網兩訪三為”治理新模式。

10月17日,記者在酒泉路街道張家園社區民主西路426—432號小區看到,這里樓宇整潔,環境干凈,為居民創造了一個安全環境,但以前這里卻是臟亂差的典型,甚至都不通天然氣。

民主西路426—432號小區屬于典型的老舊樓院,始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共有4個單元,60戶居民,社區書記在與網格員走訪轄區過程中了解到,該樓的產權單位共有5家,因所屬單位均已破產無法提供建筑藍圖,因此燃氣公司無法審批安裝,該樓一直沒有接上天然氣,10余年來大家都過著扛液化氣罐的日子,給居民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

張家園社區黨委一直把這件居民的難心事放在心上,多次溝通協商。同時,社區黨委了解到燃氣公司降低了審批政策,暢通了安裝渠道,但該樓出租戶、老年人居多,認為安裝費用過高、需求不大,導致安裝難度大。

張家園社區黨委帶領社區網格員逐一走訪了60戶居民、10余家商鋪反復征求大家的意見建議,對前期不同意安裝的2戶住戶前后3次前往家中耐心細致地做工作,先后召開議事會4次,最終60戶居民及所有商鋪均同意安裝,并已安裝到位。

去年,該小區進行了老舊樓院改造,完成了樓院外墻保溫、路面硬化、公共管網更換、樓道封閉、單元加裝門禁、屋面防水等基礎設施改造,徹底讓老舊小區煥然一新。2023年年初,張家園社區黨委牽頭引進千順亞物業對該樓院進行管理,提升住戶的幸福感、滿意度。

位于酒泉路街道楊家園社區的郵政家屬院后院有31個小煤倉,部分是當時修建用來為居民儲存煤炭,還有一些是后來違規搭建,但是都因為年久失修存在坍塌風險且影響美觀。不過,這種小煤倉拆除涉及多方利用,不好管也很難辦。

網格員發現問題后,先對堆放在外面的垃圾進行清理,并貼出告示提醒居民有坍塌風險,請注意安全,由此得到了居民的好感,但是,面對拆遷大家還是不能接受。為了徹底消除隱患美化環境,楊家園社區網格員入戶挨家挨戶了解情況,宣傳拆除違建是一件惠民工程,有部分居民簽訂拆除同意書。對于不愿簽訂拆除同意書的居民,社區書記帶頭,與網格員再一次入戶說服,最終居民全部簽訂同意書,存在安全隱患的小煤倉和商鋪被拆除。

拆除后,社區根據“小院議事四步法”,依據網格員匯報,確定項目議題,并邀請有意向進駐的物業公司、居民代表一同開會,提議是否可以將空地改成“小公園”之類的便民服務場地。通過“小院議事會”協商議事的方式收集群眾對建設公共休憩空間的意見建議,最終商議決定建造花壇,種植花草,打造“破墻透綠”花園墻。

如今這個小院已經徹底改造,原來的小煤房不見了,換之而來的是美麗的花墻,群眾對此表示非常滿意。

一枝一葉總關情,通過主動走訪發現問題再到解決問題,城關區踐行“一網兩訪三為”社會治理新模式,正在為基層治理帶來新變化。以此為依托,城關區相關街道和社區還將經驗推廣到優化營商環境等多個方面,帶來社會治理能力綜合提升。

一網指“一網”攬民情行動,通過優化網格管理,建強網格隊伍,完善運行機制,實行“紅黃綠”分級管理模式來做強基層力量,讓基層工作人員成為收集民情的先鋒崗。

兩訪指開展“兩訪”聯民心行動,包括深入開展“大走訪”活動,深入開展“大家訪”活動等全方面聯系民情民意,及時發現散落在基層的問題。

三為指扎實開展“三為”解民憂行動,包括踐行宗旨“用心為”、聚焦民生“用情為”、攻堅克難“用力為”,解決一批群眾關注度高,卻長期由于各種愿意難以解決的問題,從而將矛盾化解在基層,讓群眾得到實惠,實現矛盾不上交的承諾。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