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4.38億年前盔甲魚類 張家界發現眼鏡蛇大庸魚


(資料圖)

眼鏡蛇大庸魚生態復原圖。

史愛娟 繪

眼鏡蛇大庸魚化石照片及其頭頂一對“小孔”特寫。

蓋志琨 攝

眼鏡蛇大庸魚復原圖。桂芳 繪

華聲在線7月11日訊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團隊,近日從張家界地區4.38億年前的志留紀秀山組中發現一個盔甲魚家族新屬種——眼鏡蛇大庸魚。這是志留紀秀山組發現的第一個盔甲魚類化石。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歷史生物學》雜志。

張家界地區的志留系地層發育和出露甚好,自下而上分為龍馬溪組、小河壩組、溶溪組、秀山組、迴星哨組和小溪組。大庸魚科是基于來自湖南省張家界市茅巖河鎮溶溪組發現的湖南大庸魚(Dayongaspis hunanensis)建立的,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代表了中國最古老的盔甲魚類化石記錄。眼鏡蛇大庸魚(Dayongaspis colubra),在系統分類上屬于盔甲魚亞綱大庸魚科大庸魚屬,是目前發現的大庸魚科的第三個新物種。屬名“大庸”取自旅游勝地張家界市的舊稱“大庸縣”,種名“眼鏡蛇”取自其頭甲形狀與眼鏡蛇的頭部非常相似。

眼鏡蛇大庸魚的發現是我國秀山組發現的第一個盔甲魚類化石,它的發現打破了秀山組不適合盔甲魚類生存的傳統認識,表明大庸魚化石已經從溶溪組上部延伸至秀山組下部,并分化為新的物種,指示了溫塘組合具有更長的地層延限。同時,該研究表明脊椎動物開放的內淋巴管系統早在奧陶紀就已經出現,并且代表了脊椎動物的原始狀態。

■全媒體記者 曾冠霖 通訊員 張英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