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藏野茶樹 煮茗香飄遠——看永州野生茶產業如何壯大破圈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躍兵

谷雨、谷雨,采茶對雨。

記者在永州雙牌縣、金洞管理區、零陵區、東安縣等地看到,村民不像其他地方茶農在茶園采茶,而是紛紛上山采摘野生茶。制茶企業、專業合作社抓緊加工野生茶葉。目前,全市有15家野生茶葉加工企業,產品不愁銷,甚至走出國門,成功“破圈”。

純天然“山珍”,制茶歷史悠久

茶葉專家介紹,永州野生茶葉暢銷的“密碼”,是好山好水長野生茶樹,好原料制作好茶葉。野生茶葉樹自然生長,加工過程無添加,內含豐富的有益元素,芳香自然。原生態是其獨特的品質優勢。

永州地形以丘崗山地為主,屬中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全市已知野生茶葉樹分布面積在100萬畝以上。野生茶葉樹在大山深處自然生長,不施肥、不使用農藥,品質優良,是地道的“山珍”。

永州陽明山天然茶葉開發有限公司地處雙牌縣瀧泊鎮塔山村山腳下,公司負責人李志軍為記者泡上一杯野生茶,只見茶湯潤亮,散發著特有的蘭花香,多次沖泡,湯色如初。李志軍介紹,他們的茶葉最高每公斤賣到2.7萬元。

李志軍和妻子周元龍在當地最早推動野生茶加工。2002年,他籌辦野生茶加工廠,2004年春,產出第一批野生茶葉,很快銷售一空。他們不斷探索,開發綠茶、紅茶、白茶等多個野生茶葉品種。如今,他們的產品獲得全國綠色有機茶認證。目前,年產茶葉2000公斤,年產值達2000多萬元。

永州加工野生茶葉歷史悠久。雙牌縣茶葉協會秘書長滕小鴻介紹,雙牌大山里祖祖輩輩流傳采制“老婆葉子茶”的傳統。村民們上山干活時,順手砍下野生茶葉樹枝葉,回家后制成粗茶,稱為“老婆葉子茶”。客人進村,村民都會端上一碗“老婆葉子茶”熱情招待。

野生茶葉還為永州居民帶來不少益處。江華瑤族自治縣大錫鄉大錫村81歲村民許木嬌對記者說,如今,她每年采摘野生茶鮮葉,就可賣5000多元。在東安縣舜皇山,人們用野生茶消炎御寒、醒腦驅疲。雙牌大山里,山民用鐵鍋將茶葉熬煮至茶水黑紅透亮,大碗飲下,用來治療腹瀉等疾病。

生態野生茶香,產業發展迅速

2000年以來,永州市生態野生茶葉加工快速發展,成為帶動群眾脫貧致富、推動鄉村振興的又一產業。

季節不等人,制茶正當時。這些天,永州市金洞管理區小金洞村,村民們采摘加工野生茶熱火朝天。

2018年,小金洞村第一書記、永州職業技術學院茶葉專家張華林入戶走訪,村民請求他幫助銷售茶葉。

張華林抓起村民加工的野生茶葉,聞到加工時留下的煙火味。他決定帶領大家創辦野生茶葉加工廠,提升茶葉品質。

2019年,在扶貧后盾單位的支持下,5名村干部入股,小金洞野生茶葉廠投產,產品供不應求。

張華林發現,當地的野生茶葉樹屬原始小葉茶,便積極向上級申報,995畝野生茶葉林被農業農村部納入“國家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建設項目”,進行保護。

2017年,零陵區郵亭圩鎮大木源村在扶貧后盾單位該區教育局的幫助下,通過貧困戶入股,成立野生茶專業合作社,產品被帶到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受到好評。去年,該村野生茶葉實現銷售收入160多萬元。

東安縣舜皇山野生茶扶貧車間吸納1000余名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采茶、制茶、評茶、品茶等工作,帶動當地及周邊村民穩定增收。去年1月,該產業項目獲評“第三屆中國優秀扶貧案例”產業扶貧優秀案例。

協力突破瓶頸,做大做強可期

如今,永州野生茶葉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喜愛。2019年以來,雙牌縣茶葉協會選送的野生茶葉品種,在全省茶業博覽會等獲得多個金獎、銀獎。

但記者在采訪中得知,做大做強野生茶產業還任重道遠。

當地還沒有形成野生茶知名品牌,而且各企業加工標準不一、質量也良莠不齊。另外,野生茶葉增產困難。經常有客商上門收購,但難有充足供貨。因為野生茶葉樹散布山間,甚至長在懸崖峭壁上,樹型不一,無法機械采摘,全憑村民們翻山越嶺手工采摘,不熟悉山里情況的人,一天采摘不足1公斤鮮葉是常事。

針對野生茶量小的實情,專家建議從制作精品茶葉做起,逐步擴大產量。

雙牌縣茶葉協會秘書長滕小鴻等受訪者認為,要積極推動野生茶生產企業加強協作,加大科研攻關,探索適合本地野生茶特點的加工工藝。要推動名師制名茶。近年,永州市制茶能手不斷涌現,但缺少大師、名師,頂尖茶葉少。要通過名師帶動,整體提升野生茶加工企業的水平,制作更多優質茶葉,集中力量打造幾個核心品牌。

大力挖掘茶文化,當地制茶企業已形成共識。2019年以來,雙牌縣先后劃定野生古茶葉樹資源保護區,邀請專家教授評選出1株“最美野生古茶葉樹王”、10株“野生古茶葉樹王”,落實“茶長制”保護野生古茶葉樹資源,出版相關書籍,創作茶歌等,有效擴大了野生茶的知名度。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