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內變現逾千億,互聯網巨頭騰訊的減持之路

一年內變現逾千億,互聯網巨頭騰訊的減持之路

8月5日,騰訊控股報收于每股307.6港元,而就在近兩個月之前的6月9日,其股價還曾短暫逗留在407港元。

短短60天里,近25%的股價下挫似是一種隱喻。

同日晚間,華誼發布公告稱股東騰訊的持股比例已由7.9%下降至5%以下。這是騰訊自2021年末接連減持海瀾之家、京東、步步高和峰回路轉的新東方后,累計減持的第五家上市公司,減持行業涵蓋消費、零售、教育、影視文娛,累計變現收益超過1000億元。

瘋狂減持變現的同時,騰訊在2022年也明顯減少了其在一級市場對外投資的規模和頻率,這一系列舉措被市場解讀為是在面對反壟斷的強大壓力下的戰略收縮。而實際上,關注騰訊經營情況的投資者不難發現,來自于其經營層面產品競爭力問題所導致的業績壓力似乎正在日益凸顯。游戲業務疲軟、金融科技政策風險、廣告收入不斷下滑、來自字節系的沖擊等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如同懸在騰訊頭頂的達摩克里斯之劍,讓這家曾經風光無兩的互聯網巨頭頻現疲態,甚至舉步茫然。

根據東北證券研報,今年以來,騰訊戰線全面收縮,已進行了三輪裁員,尤以PCG和CSIG為主,到了今年5月市場更是爆出騰訊大部分的事業群都在裁員,包括騰訊云、游戲業務、廣告業務、內容業務等等,甚至賺錢占據半壁江山的游戲業務也計劃裁員10%。而根據脈脈及媒體報道,PCG部分業務優化比例甚至超過50%,騰訊新聞裁員被爆出二選一,甚至很多中心組直接團滅,騰訊算法裁員比例更高,騰訊體育裁撤6個業務組。

騰訊PCG事業群大規模人員優化背后,幾乎所有騰訊人士都提到,裁員的原因是業績壓力大,需要降成本。根據騰訊財報,騰訊一季度調整凈利潤255.5億元,同比下跌23%,營收更是實現零增長。其中增值服務營收基本持平,廣告業務營收下降了17.56%,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營收增長了9.58%,但這三項主要業務的營收成本分別上升了10.83%、下降了4.94%和上升了10.74%,成本增速均超過了營收增速,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騰訊第一季度凈利潤同比減少51.57%至237.33億元。財報發出后的第二天,騰訊大跌6.54%。

反觀另一互聯網巨頭阿里,據報道其2022財年第四財季(2022自然年度Q1)營收為2040.5億元,同比增長9%;其中國零售商業收入1359.47億元,較2021年同期的1270.21億元增長7%。而就在8月4日晚間,阿里披露了2023財年第一財季(2022自然年度Q2)財報,營收為2055.6億元人民幣。據36氪財經報道:“盡管季度內阿里收入增長同比持平,Non GAAP凈利潤同比下降30%,但考慮到疫情、國際關系等因素,這依然是一份高于市場預期的業績。財報發布后,阿里巴巴美股盤前一度漲超7%。”

經營表現乏善可陳的同時,大股東“倒戈一擊”式的突然減持亦讓市場大受震動。6月27日,騰訊控股發布公告稱,公司第一大股東Naspers(南非報業集團)將出售公司股份,Naspers集團預計每天出售的公司股份數目將占公司股份之每日平均成交量的一小部分。要知道,Naspers在2021年減持時,曾“承諾”三內內不再減持騰訊,可短短一年后就出爾反爾的舉動引發了市場極大恐慌:除了其本身的回購壓力使然,大股東是否看到了什么問題?減持消息一出,騰訊午后1分鐘蒸發近2000億港元市值,第二日再度下跌5%;兩日共蒸發市值4000億港元。

2018年時,一篇名為《騰訊沒有夢想》的文章引發輿論嘩然。文章直指騰訊正在喪失產品能力和創業精神,變成一家投資公司。直到2021年,騰訊的投資收益依然占據騰訊經營利潤的44.29%。企業以對外投資帶來收益無可厚非,但對于市場和大多數投資者來說,主營業務的合理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或許才是企業突破困境的正解。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