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建宇:科技創新是個漫長過程,長三角要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本文轉自:新民晚報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尤其是提出“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加強長期穩定支持”,這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建宇倍感振奮:“科技創新是個緩慢積累、持續努力、不斷培育的漫長過程,因此更加需要頂層設計和政策扶持。”

圖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建宇。受訪者供圖

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使命,科技創新尤其如此。去年5月,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長三角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4個產業鏈聯盟揭牌。今年2月,長三角三省一市科技部門發布《關于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協同開放創新的實施意見》,明確將在更高水平、更廣領域共同開展開放創新,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

王建宇代表認為,建設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滬蘇浙皖要各展所長。上海作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集聚了一流的科研機構、一流的科技設施、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不僅要加強自身科創建設,還應發揮平臺作用服務長三角。“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時,我曾參與了多個國家實驗室的建設,如在參與合肥國家實驗室及上海基地建設中,深切感受到上海和安徽均對國家實驗室的建設高度重視,共同創造好的科創環境。同時也深刻體會到對國家實驗室基地的建設也需要用一體化的思路加以推進,要從更高的站位,將基地視作國家實驗室平臺的延伸,攜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持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化產學研用結合”,提出要落實好各類創新激勵政策,包括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等,這相當于國家對企業創新給予大規模資金支持,讓王建宇代表印象很深。“江蘇、浙江民營經濟活躍,與民營企業的合作效率高、決策快,易成功,因此在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的建設中,更要發揮這些區域的優勢特點。科技創新要接天線更要接地氣,不能離老百姓很遠,因此要注重提升科技創新與轉化服務能力。”

新民晚報記者 范潔 毛麗君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