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清流:“微改造”惠及“大民生”

楊穎 鄧文桂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路通了、燈亮了、溝清了、管通了;被占用作菜地、雞欄的公共地塊設計成了公共停車場,周邊的空地上,體育設施齊全;公園增補了兒童游樂設施,為周邊孩童帶來樂趣……

近年來,三明市清流縣立足群眾所思所盼,投入1000多萬元,推動“微改造”工程,通過一點一滴的改變,精雕細琢做足“繡花工夫”,把點滴工程做成了民心所向的“大項目”。

來自背街小巷的點贊

2個月前,家住龍津鎮水東路100號的彭麗英制作了一面“微改造為民辦實事,利民惠民環境美”錦旗,送到清流縣文明辦。

彭麗英家的房子邊上有一條小路。“很多人都會從這條小路經過,路面狹窄,雜草叢生,不方便又不安全。”彭麗英說。

今年6月,彭麗英家邊上的小路以及周邊一部分雜亂菜地,被列為微改造項目點。1個月時間,小路清理干凈,硬化成水泥路,路邊還安裝了不銹鋼欄桿。

因為周邊菜地修成了停車場,原先把車停在路邊的車主,紛紛把車停在規劃好的停車場內。“現在安全多了。”彭麗英說,“經過微改造,環境美了,我們的生活也方便了!能關注到背街小巷和犄角旮旯,我為政府點贊。”

“老百姓滿意,就干!”

“錢不投在沿街大道門面上,反倒投到‘犄角旯旮’里,是否值得?”“受益的只是少數人,多數人體會不到!”“微改造”項目啟動伊始,也存在一些雜音。

不能僅僅基于這樣的門面思維、大眾思維。清流縣通過“居民夜談會”“鄰好志愿服務”“愛心敲敲門”等方式,多渠道與居民互動,對是否還要持續投入“微改造”項目做了深入的回訪。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群眾對于“微改造”后的環境十分滿意。老百姓的滿意,是干事的底氣!

“只要老百姓滿意,我們就繼續!”在關注環境整治的同時,清流縣政府部門兼顧群眾性體育、休閑等微改造項目需求,在規劃設計過程中,適當對原有的公園基礎設施打了一些“補丁”,比如增設兒童游樂設施等,讓廣大市民切身感受到了微改造的覆蓋面和實用功能。

讓“微改造”進農村

城區微改造工程受到群眾好評,鄉村普遍性存在的人居環境問題怎么辦?

借鑒城區微改造項目的成功經驗,清流縣相關部門整合環境整治、鄉村振興等多方資金,對鄉村進行持續性分階段的微改造大提升工程。

龍津鎮供坊村位于城郊,村內新舊房屋交錯,弱電桿線纏繞如蜘蛛網,老宅基地斷壁殘垣隨處可見,村民隨意圈地種菜,環境臟亂差現象嚴重。

今年來,村里整合資金,對村內的桿線、立面、管道、道路進行微改造。“改造初期,困難重重。”供坊村黨支部書記葉桂萍說,因為常年無意識的侵占,村里的一段殘墻,一片菜地,都被打上私有的標簽。“最終鎮、村干部還是做通了村民思想工作,微改造得以順利進行下去。”環境整治后,路好走了,燈更亮了,墻更白了,常年纏繞在頭頂上的弱電蛛網下地了,村民們由衷地滿意。“現在大家見到村里的干部,都是一個勁地稱贊!”葉桂萍說。

與葉桂萍有同感的,還有里田鄉里田村的李榮女。最近,村子的中心多了一塊瀝青地,老年人都愛聚在這兒聊天。“以前這里是一片爛泥地,晴天飛塵,雨天積水。”李榮女說,今年初,鄉里啟動微改造,進村入戶征求大家的意見,把這片地作為微改造的項目點。“瀝青硬化后的這片地,干凈寬敞,老年人都高興。”李榮女說。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