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業主賣房“保本線”:年漲幅必須>8%才能活

去年底,我朋友如愿上車東部某新盤。

買前喜悅洋溢在臉上,想到房價上漲,嘴角不自覺往上揚起。

但買后不久卻哭喪著臉。

這畫風變得有點快。

他說,疫情封閉期間,恰是業主群的吹水時間。

討論比較多的話題就是自家房子未來能漲多少。

但一番討論后,對未來房價都不免有些悲觀。

算完保本賬,更是emo了。

當下新業主:買前喜悅,買后擔憂

朋友給我大概總結了一下,悲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租金回報率;

2、房產內部收益,比如捆綁的教育等資源;

3、房產價值溢價。

先說租金收益率。

以他入手房價270萬計算,目前周邊兩房租金在2000元左右。

根據“租金回報率=年租金收益/總房款”的公式進行粗略計算,租金回報率大概在0.8%。

對比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監測的數據,2月深圳住宅租金為70.1元/平·月,租金回報率為1.23%。

很明顯朋友的收益率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

▲2022年2月月報/來源:中原研究中心

如果對比2017年6月的租金水平72元/平.月,租金回報率1.5%。就會發現這幾年租金水平還是回報率,均呈現下降的趨勢,實在讓朋友哭笑不得。

尤其是在疫情期間,房子更不好租,還要算上空置率。

此前@深圳買房計劃 曾報道過,福田梅景一套地鐵口兩室的空租5個月,損失1萬,最后還是降價300元租出去。

其次是房產的內部收益在下降。

朋友購買房產的所在學區也算是區域一流。

以前學qu房上漲大,但今年推進大學區制改革,探索“多校劃片”,推進校長、教師定期交流制度,意味著優質師資與學校之間緊密的關系被打散。

當然,前兩個因素雖然對收益有較大的影響,但第三個才是最重要的:

房價上漲預期。

二手房參考價出臺后,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

投資客逐步退出,二手房成交套數持續下滑。

個別熱盤降價10-20%,近半房源僅在參考價基礎上浮10%范圍內成交。

除非是個別稀缺房子,才有上漲的底氣。

算完保本賬后,我emo了

我安慰道,你買的新房有限價優勢,不需要太擔心,相比周邊的二手房,最高倒掛不是達到3萬/㎡嗎?

朋友說,倒掛3萬只是理想狀態,別人賣得高是因為戶型使用高,80多平能做四房。我的房子使用率才70%出頭,以后進入二手市場不一定能賣得高。而且,我算了持有成本后,能保本就不錯了。

朋友開始分析,首先刨除租金回報率,畢竟這是剛需房,自住。

假設房產總價300萬,單價4萬/㎡。

以貸款30年、等額本息方式計算,利息總額200.47萬。

其中:

前7年支付利息約70.83萬,都快追上首付款了。

投入的首付款為90萬,7年的月供本金為24.94萬。

要是沒買房,首付款和月供本金可以做些其他投資,比如理財、炒股。

如果這筆錢買銀行大額存單7年,利率4%,大概有32.18萬的收益。

對了,以上還沒有算稅費成本。

新房還需要繳納的契稅、印花稅、房屋維修基金、交易手續費等。

其中契稅是繳納最多的一項:

首套房,面積小于90㎡,稅率是1%。

300萬x1%=3萬

接下來賣二手,如果像這種冰凍的行情,就別想“業主實收”了,又得自己承擔一筆稅費,包括增值稅、增值附加稅、個人所得稅。如果持有滿五年,則免征。

那么,持有這套房子7年的成本是:

月供利息+首付款機會成本+契稅=70.83萬+32.18萬+3萬=106.01萬。

也就是說,這套房子至少要漲到406.01萬,7年漲幅要達到35%才能覆蓋掉成本。

但是,再加上通脹因素,粗略算約3%,起碼每年漲幅超8%,總的漲幅超56%才能保本,那么賣出價就要超過468萬,單價6.24萬/㎡。當然,以上只是比較粗糙的算法。

雖說每年8%的漲幅應該很容易實現,但要實現“暴利”就有點難了。

對比下剛需標桿盤的漲幅,比如光明大第,算下來年每年是17%,而朋友的房子顯然跟這類網紅盤無法相提并論。

算到這,朋友徹底emo了。

想必有剛想買房的人,看到這估計也會產生了退堂鼓。

但如果是買來自住,還是可以的。

畢竟這一輪調控的目的就是優先照顧剛需家庭上車。

如果是投資,還是建議慎行。

今后的房產,只能算高收益理財,不是暴利投資品。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