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視點!馬斯克放飛自我,特斯拉潛客流失

撰文/ 馬曉蕾編輯/ 錢亞光設計/ 師玉超來源/ thedetroitbureau,作者:Paul A. Eisenstein

大衛·阿塞曼尼(David Assemany)是一位雪佛蘭Bolt車主,最近他的車出現了一些老化跡象,于是開始考慮換一輛特斯拉。然而,這些想法都是在馬斯克收購推特之前的。

特斯拉柏林Giga Factory組裝線。特斯拉在第三季度的銷售量也算不錯,但沒有達到預期,這讓一些人懷疑CEO馬斯克近期的一系列言行是否影響了品牌的銷售▼


(相關資料圖)

阿塞曼尼已經退休了,現在居住在底特律郊區。他說:“收購推特的這筆交易讓馬斯克的政治傾向進入大眾的視線。現在我絕不會考慮特斯拉。”

持這一觀點的人還有很多。媒體在采訪了多位計劃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后發現,他們對購買特斯拉顯得比較猶豫。

因為馬斯克的政治言論越來越激烈,并且他在收購推特后表現出了一系列爭議性言行。雖然這些都只是傳聞,但讓人擔心馬斯克可能會變成特斯拉的一個負擔。

興趣下降

凱利藍皮書(Kelley Blue Book,簡稱KBB)最新發布的品牌觀察研究表明,消費者對特斯拉品牌的興趣正在下降,并且在第三季度驟降。而馬斯克收購推特的一系列“抓馬事件”,以及在社交平臺和其他媒體上日益顯露的政治傾向正是發生在第三季度。

馬斯克在柏林Giga Factory開幕式上。一位潛在買家講述了特斯拉最大的優勢和劣勢,稱很難將馬斯克與特斯拉分開▼

KBB在第三季度的品牌觀察研究分析中說,消費者對Model 3(參數丨圖片)的興趣比第二季度下降了10%,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S兩年來首次跌出十大最暢銷豪華車名單。雖然特斯拉品牌仍然在該研究的前10名品牌之列,但它遭受的季度損失明顯是所有豪華品牌中最大的。

KBB強調特斯拉的口碑下滑可能是由許多因素造成的,甚至會有進一步的問題。

汽車研究和購車服務機構TrueCar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邁克·達羅(Mike Darrow)也同意這一觀點。在洛杉磯車展上接受采訪時,達羅指了指所有在活動中首發的新電動車,包括現代EV6和VinFast的VF 6和VF 7車型,暗示電動車市場的選擇越來越多。據媒體此前報道,在2021年末,美國大約有15款長續航電動車,預計到今年底將達到50款左右。

特斯拉仍然是在售電動車品牌中的大哥大,但今年第三季度考慮購買的人數有所下滑▼

但達羅說,圍繞馬斯克的各種爭議很有可能對特斯拉產生了一些影響,特別是在吸引新買家時。

根據TrueCar的數據,消費者今年對電動汽車的總體興趣已經激增,從3月份52%的美國駕車者上升到8月份的59%。同時,與2022年同期相比,今年前10個月的電動車銷量增加了約三分之二。

銷量上升,但未達預期

一位研究公司的高級分析師說,攻擊潛在客戶的政治立場毫無意義。由于馬斯克采取了越來越保守的政治立場,這就更成了一個問題。

他曾公開攻擊總統拜登,并痛斥許多民主黨人是極端分子。但研究表明,這與大多數特斯拉車主普遍持有的立場背道而馳,該分析師說。因為涉及到政治,他要求匿名。

馬斯克現在是一個共和黨人,像今年5月18日這樣的推文可能會疏遠一半以上的特斯拉買家,因為他們大多數是民主黨人▼

馬斯克的爭議性言行將產生多大的長期影響還不確定。事實上,雖然第三季度考慮特斯拉產品的潛在買家較少,但銷量上升至343830輛,高于第二季度特斯拉交付的254695輛。

但是最新的數字比行業分析師根據FactSet數據得出的37.1萬輛銷售預測數低了近8%,而且低于特斯拉稱其在7月1日至9月30日期間生產的365923輛汽車。

能否反彈?

幾位行業高管在洛杉磯車展表示,現在判斷第四季度會發生什么還為時過早,而第四季度的銷量能夠更好地說明電動車潛在買家是否真的疏遠了馬斯克。

正如KBB研究報告所指出的:“我們以前看到過特斯拉的購買人數下降,但他們最終總是能反彈。”

馬斯克在網絡競技大賽上微笑。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過去曾從大量的負面因素中反彈,所以這可能都是暫時的▼

但是特斯拉已經失去了一部分潛在買家已成既定事實。比如加州奧克蘭的醫生阿琳·科菲·菲施霍夫(Arlene Kofi Fischhoff),他正在認真考慮買一輛特斯拉。“我認為它們真的很酷,有很棒的技術。但馬斯克一直表現得如此瘋狂,在這一點上很難支持他。也很難把他和特斯拉分開看待。”

更糟糕的是,爭議已經延伸到美國之外,不僅僅是美國駕車者在動搖。這家汽車制造商一直希望贏得歐洲買家的青睞,為了支持歐洲市場,特斯拉在柏林開設了一家工廠。但馬斯克最近的行為稱得上是致命一擊。

福恩·布朗(Fawn Brown)和她的丈夫今年搬到了荷蘭埃因霍溫(Eindhoven),此前一直在考慮購買特斯拉,而他們一家人最終選擇了一輛豐田混合動力車。

隨著選擇越來越多,像菲施霍夫和布朗這樣的潛在客戶更容易從特斯拉的手中溜走。這家汽車制造商能否重新獲得驅動力,可能取決于公眾如何看待這位“耿直”的CEO。

本文由汽車商業評論原創出品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說明

違規轉載必究

關鍵詞: 電動汽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