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象山小黃魚全人工苗種繁育500余萬尾 產業鏈產值達1.05億元

日前,象山縣水利和漁業局申報的“象山小黃魚”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通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審核,正式獲批。由此,繼梭子蟹、紫菜、大黃魚、南田泥螺之后,小黃魚成為象山第5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水產品。

小黃魚是我國重要的海產經濟魚類,與大黃魚、曼式無針烏賊、帶魚并稱為“四大海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過度捕撈,野生小黃魚資源逐漸匱乏,捕撈量逐年下降。近年來,象山縣海捕小黃魚數量維持在每年1萬噸左右。為改善水產品養殖品種,優化產業結構,2014年起,象山縣聯合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開展小黃魚人工育苗技術攻關,重點進行野生小黃魚馴養及親魚繁育群體的建立等方面的研究。2016年小黃魚全人工育苗獲得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2019年小黃魚全人工規模化繁育取得成功,當年培育子5代苗種105.8萬尾,同時開展了海區試養。2020年培育子6代苗種216萬尾,在港灣、一橋、興魚等三個基地推廣養殖150萬尾,并增殖放流魚苗30萬尾。同年,啟動“象山小黃魚”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申報工作。截至去年,象山縣小黃魚全人工苗種繁育500余萬尾,海區網箱養殖面積突破2萬立方,全縣小黃魚全產業鏈產值達1.05億元。

象山縣水利和漁業局總工程師方躍介紹,象山縣三面環海,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性孕育了象山小黃魚肌肉結實、富有彈性、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等獨特品質,且富含蛋白質、鈣、磷、碘以及多種維生素,對人體有很好的補益作用,深受市場歡迎。“象山小黃魚”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會更好地將象山小黃魚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通過技術創新和品牌賦能“雙輪驅動”,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 余建文 )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