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玉門:紫花苜蓿綻放“致富花”


(相關資料圖)

央廣網蘭州7月7日消息(記者李紅軍通訊員韓璇高翠霞)風吹紫花開,召喚幸福來。時下,正是苜蓿豐收時節,甘肅省玉門市下西號鎮的6000余畝優質紫花苜蓿迎來了頭茬收割。連片的苜蓿草流青溢翠,一臺臺現代化收割機穿梭其中,不一會兒就將“綠地毯”漸漸變成了巷道分明的“條紋毯”,描繪出一幅現代化的苜蓿草收割畫卷。

技術員查看紫花苜蓿長勢(央廣網發高翠霞攝)

收割現場,下西號鎮種植大戶王金勇說:“現在正處于苜蓿初花期,也是最佳收割時期,此時收獲,苜蓿營養物質含量高,根莖上長有大量新芽,收割后再生力好,收割后的苜蓿經過晾曬、聚攏、打捆,是喂養牛羊的最佳飼料。今年這是第一茬,收割完成后繼續施肥、灌溉,還可以收獲2茬,一年下來,每畝干草產量1200多公斤,收益在1800元左右。”

紫花苜蓿是一種根系發達、再生能力強的多年生豆科植物,不僅產量高且質量優,被譽為“牧草之王”。

玉門市利鑫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賈玉斌介紹,合作社自2015年開始種植紫花苜蓿,今年種植面積已達680畝,引進了甘農7號、杰斯頓等優質新品種后,畝均產量1200公斤,目前合作社吸納14名農民就業,從種植到收割全程使用專用機械。

紫花苜蓿長勢喜人(央廣網發高翠霞攝)

據介紹,下西號鎮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加大種草養畜新型經營主體引進培育,著力打造集飼草種植、加工、銷售和牛羊養殖為一體的草畜全產業鏈條,促進全鎮草畜產業的發展,切實推進飼草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近年來,玉門市采取政策措施引、龍頭企業帶、科學技術幫、層層組織抓等措施,飼草種植面積穩步擴大。預計2023年,全市種植以紫花苜蓿為主的飼草總面積達到23.06萬畝,建成萬畝飼草基地4個,千畝飼草基地15個,百畝飼草基地80個。建成草產品加工企業5個,培育苜蓿種植、秸稈加工利用新型經營主體60家,年生產加工各類草捆、草塊、草顆粒等草產品可達21萬噸,產值達4.2億元,農民人均從草產業中獲得純收入2200元。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