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文藝中遇見甘肅

夜半逾城圖(壁畫)

祁連山下林北岸

王文娟


(資料圖片)

《狂飆》的播出使拍攝地廣東江門成為熱門打卡地,《去有風的地方》助推其取景地云南大理更進一步成為觀眾心中的“世外桃源”。一部劇帶火一座城,這離不開相關網絡文藝作品的推波助瀾。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多樣態的網絡文藝成為人們建構地域形象的重要來源。這同樣存在于甘肅形象的建構,《云賞敦煌》《登場了!敦煌》《敦煌歲時節令》《風味原產地·甘肅》、原創MV《推開甘肅的門》以及星球研究所推出的《河西走廊——中國最偉大的走廊》《真正的河西走廊》等與甘肅相關的作品,通過網絡文藝表現甘肅的人文景觀,不僅塑造出立體的甘肅形象,而且以多元的表達方式傳播甘肅形象,贏得了觀眾的關注。

廣袤多元厚重,網絡文藝塑造立體的甘肅形象

多元的文化、美景、美食,都是文藝作品建構甘肅形象的豐富元素,但要搭建生動的甘肅形象,不能只是單純展示風光美景,更重要的是,如何將文化內核傾注于文藝作品中,讓觀眾感受到甘肅人文與內心情感的連接與感動。在互聯網用戶的共情與共鳴中,才可建構獨特的甘肅形象。為此,不少網絡文藝作品喚起觀眾內心深處的情感,以不同的表達方式,建構出一種廣袤、多元、厚重的甘肅形象。

網絡文藝作品與甘肅形象的塑造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作品要在敘事內容中巧妙地詮釋甘肅的文化,使觀眾無形中產生對甘肅的好奇和向往。甘肅具有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借助甘肅文化,不少網絡劇延伸了作品內容的豐富度。同時,伴隨著網絡劇的播出,網友也會關注和了解甘肅。例如愛奇藝所打造的系列網絡劇《風起隴西》,立足于三國時期甘肅隴西地區的人物傳奇,具象還原隴西風貌,展現了甘肅的悠久歷史與雄厚文化。《風起隴西》散發出這片土地蓬勃的生命力,在劇集播出期間,美食“面餅蘸醬”、雄渾的地理風貌、凝重的歷史氛圍,這些都引起了觀眾對隴西的興趣。

網絡文藝作品受眾廣,面對互聯網多重的用戶圈層,網絡文藝針對甘肅特色,進行形象化的演繹,讓觀眾觀看的同時也將情緒投射到此。比如,網絡綜藝《邊走邊唱》邀請痛仰樂隊走向河西走廊,節目沒有生搬硬套或簡單介紹河西走廊的歷史人文,而是采用搖滾音樂的元素結合大漠風光,以一種“熱血”的方式拓展了大眾對甘肅的認知維度,傳達出自由和熱情的氛圍,真誠自然地展現了敦煌的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張掖七彩丹霞、西夏大佛寺……這期關于甘肅的節目上線52天,全網總曝光量便達到6.2億,相關話題閱讀量超過4.7億,播放總量突破1.5億。正因為節目以著名樂隊和搖滾音樂的特質高度匹配廣袤的西北沙漠,描繪出大部分觀眾內心的生活追求,才獲得高熱度反應。除此之外,《云賞敦煌》系列短視頻精選了莫高窟15個不同時代的經典洞窟,以實景拍攝講解石窟的形式向公眾詮釋燦爛輝煌的敦煌文化與石窟藝術。視頻內容涵蓋敦煌史地、中西文化交流印記、壁畫里的世俗生活、莫高精神、數字化技術與石窟文物保護、敦煌之最、敦煌壁畫中的樂舞圖像等內容,讓廣大觀眾跨越時空,觸摸輝煌燦爛的千年歷史,品讀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登場了!敦煌》以青春語態表現深厚的敦煌文化,《中國這么美》傳遞出獨屬于甘肅靖遠的生活美學,《風味原產地·甘肅》發掘了甘肅的食材、食品和味道。這些網絡文藝作品找到甘肅的特色文化與感受,并在內容中完成價值意義的綁定,了解觀眾深層次的需求,傳達的甘肅形象更多是一些情感感受力,使觀影情緒找到承接口,甘肅形象與網絡文藝內容相互融合。

可聽可看可玩,網絡文藝全方位展現甘肅

網絡文藝不僅呈現了真實、立體的甘肅形象,更易于搭建甘肅與網絡用戶的溝通橋梁,助力甘肅展現出新魅力。甘肅形象在網絡文藝的推動下得到多元化、年輕化的新詮釋。

碎片化的媒介習慣使網絡用戶傾向于接受時長短、輕松化的視聽內容,作為用戶更偏愛的內容傳播方式,短視頻、微短劇、微綜藝等表現甘肅面貌的優勢日漸顯著。例如,充滿“治愈”氛圍的《自駕云游季》是一檔旨在愉悅身心和探尋美景的微綜藝,其中《自駕云游季之九色甘南香巴拉》展現了甘南的賽馬風情、草原美景、美妙星空……使觀眾沉浸于甘南的淳樸干凈中,有網友表示“甘南成為逃離喧囂城市的第一選擇”。目前,節目的總播放量已超過1000萬次。

短視頻的社交屬性,使得人人都成為影像的生產者、傳播者和接受者,成為城市印象的認知者和建構者,組成了建構甘肅形象的重要力量。普通的短視頻用戶也加入了甘肅形象傳播的過程,例如最近短視頻平臺的潮流趨勢#蘭州美食流水賬vlog##甘肅旅行流水賬vlog#,網友們通過甘肅吃喝玩樂的視頻素材剪輯生成作品,短時間內以配音快速介紹甘肅的美食美景,甚至折服甘肅本地網友,發出“比本地人了解得多”的評論。這正是當下流行的“種草”方式,美麗風景、特色美食是人們在選擇印象深刻的城市時更加關注的元素,在短視頻平臺以更具創造性的技術手段向年輕人呈現出潮流的甘肅形象,提升甘肅形象的活力。除普通的短視頻用戶外,一些專業優秀的作品致力于以精美的視頻打開洞見甘肅的新視野。例如,自媒體星球研究所推出的《河西走廊——中國最偉大的走廊》《真正的河西走廊》《甘南甘肅的另一種模樣》《甘肅臨夏黃河由此入人間》等視頻通過絢麗的畫面、出色的鏡頭、動感的光影將甘肅的自然人文景觀呈現給觀眾,給觀眾帶來了心靈的震撼和美的體驗。不僅如此,星球研究所推出的《絲綢之路,你敢走嗎?》《幸好,世上還有莫高窟》《在大西北,穿越河西走廊》通過圖文并茂,以橫屏長圖的方式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刺激,而且還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將晦澀難懂的地理位置展現出來,讓觀眾更加一目了然。有觀眾評價道:“從文字內容到所傳達的情感與內涵,感受到靈魂的震動。”“文章仔仔細細讀了一遍,尤其是圖片,一點點放大細看,跟腦海中的記憶一一對應。真好,就像是又回到了敦煌,回到了莫高窟。”這些有趣又“有料”的作品在平臺發布后,用戶自行轉發和點贊,成為傳播甘肅的新力量!

音頻節目通過聲音的藝術化表達,延展出包羅萬象的內容。在喜馬拉雅平臺,用戶“七十邁旅行”制作的《聽游甘肅》目前已經更新了163集,播放量超過70萬次,其中涵蓋甘肅各地的有趣話題,例如“印象中黃沙漫天的甘肅,怎么還有大熊貓”“甘肅天水的白娃娃”“定西到底有幾張名片”,以網絡音頻的形式打破刻板認知,搭建起貼近生活的全面甘肅形象。同樣在喜馬拉雅平臺,《悅聽如意甘肅》節目已獲得超過100萬次收聽,以“只此甘肅”“長征交響”“人間煙火”“詩和遠方”四個專輯塑造起甘肅的自然博物館形象、歷史教科書形象、民族大觀園形象。娓娓道來的音頻節目,使每位聽眾了解甘肅、分享甘肅和表達甘肅,聽眾表示“聽完后,好想去甘肅”“通過聲音感覺去了一次甘肅”,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平臺聯動、多方發力,讓我們一起傳播甘肅

網絡文藝多樣態建構和傳播甘肅,不僅加大甘肅的知名度,也讓甘肅人文內涵與形象更加鮮活。但也需考慮如何延續網絡文藝的熱度,不斷復制經驗,是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文藝作品不僅在內容上傳播甘肅形象,也需發揮媒介平臺特性,如《敦煌歲時節令》系列短視頻以“傳承、人文、詩意、生活”為核心理念,借助現代融媒體技術和審美表達,將敦煌壁畫中的古代傳統民俗生活圖景和現實節令風物融合演繹,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傳播提供新的路徑。原創MV《推開甘肅的門》自然與人文互補,壯美與優美兼具,展現了新時代新征程上隴原兒女接續奮斗、趕超進位的新氣象、新作為。網友紛紛留言“這是近年來看到的甘肅最好的宣傳片”“這個MV簡直就是甘肅文化旅游的宣傳片”,成為講述甘肅的又一現象級新媒體產品。《自駕云游記》綜藝上線的同時,抖音平臺的“甘南旅游”賬號同步升級視頻節目功能,擴大節目的宣傳效應。《登場了!敦煌》播出后,愛奇藝推出IP衍生系列作品——一款解謎盒子。網絡文藝依托于互聯網平臺,平臺一同發力才可以承接甘肅形象輸出后用戶的主動搜索選擇。當然,若要使用戶的關注度更多,甘肅形象展現更加豐富飽滿,需多方力量推動,政府、企業、媒體、個人等都應參與其中。正如“講好甘肅多彩文化故事”短視頻大賽,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創作者積極參與,推動各自心目中的甘肅在網絡空間“破壁出圈”。

甘肅形象建構的復雜性在于打破刻板印象。作為甘肅形象建構和傳播過程中的重要推動力,網絡文藝應選擇生活化、有利于引起共鳴的內容,以多種受互聯網用戶喜愛的形式,形成合力來建構美好甘肅形象。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