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宴變“剩宴”是一種舌尖上的恥辱|當前動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董 婧

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提倡節儉、反對浪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樹立文明新風尚,國家發展改革委4月10日公布《關于防止和減少餐飲浪費的公告(征求意見稿)》。根據公告,有關部門對宴會套餐特別是酒店宴會套餐、單桌1500元以上(不含酒水)宴會套餐實行重點監管。(4月10日人民網)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反餐飲浪費工作,出臺標準規范,開展“光盤行動”,加強監督執法,“舌尖上的浪費”有所改觀。然而,在多元化的餐飲消費場景中,浪費現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宴會更是浪費的“重災區”,葷素滿桌、觥籌交錯,待賓主離席,盛宴轉眼變“剩宴”。

有調查顯示,目前大型宴席的浪費率普遍在30%以上,有的達到50%甚至更高。與普通餐飲消費相比,宴席浪費不僅浪費嚴重,也更難遏制。拿日常“下館子”浪費來說,餐館推出的小份菜、半份菜等選項,就是引導顧客適量點餐、杜絕浪費的好方法。可是,這些措施在解決宴席浪費上卻毫無用武之地。因為盛宴變“剩宴”的最主要原因還是“面子”心理在作怪,很多時候,大家把豐盛當熱情,把鋪張當面子。

結婚擺宴講究“寧多勿少”,商務宴請講排場擺闊氣,一桌“8冷12熱”是起步價,“10冷16熱”才差強人意……請客的好面子,點菜是“多多益善”,寧愿剩下也不愿剛好吃完,寧可貴不能賤,因為,剩下就代表著“盛情”,山珍海味擺出來就夠體面;客人也好面子,覺得打包回家是摳門之舉,打包盒裝著也顯“寒酸”。在主人和客人這樣的雙向“互動”中,宴會也就走進了剩得越多越“好”的怪圈。而酒店往往出于經濟利益的考量,多選擇聽之任之,還有部分飯店餐飲企業故意抬高宴會宴席價格,以高檔次高價格來吸引消費者,成了宴會浪費的“幕后推手”。

宴會宴席浪費,不能成為反浪費的盲區和死角。公告再度強調防止和減少“舌尖上的浪費”,其中,“對宴會套餐特別是酒店宴會套餐、單桌1500元以上(不含酒水)宴會套餐實行重點監管,適時抽查宴會套餐及套餐菜品是否明碼標價、是否明白標量、是否質價相符、是否存在明顯浪費情況,抽查餐飲企業是否違規設置最低消費”等強監管舉措,無疑是對宴會餐飲浪費現象“抓了七寸”“動了真格”,有助于倒逼餐飲企業夯實反浪費責任。

公告從八個方面提出一系列舉措,推進反餐飲浪費工作落實落細,包括嚴格明碼標價、推行明白標量、減少宴會餐飲浪費、完善用餐評價體系、加強行業自律、倡導節儉風尚、持續宣傳引導、加強督促指導等。可以說,方方面面的精細化舉措進一步明確了各方主體責任,為規范餐飲企業經營行為、制止餐飲浪費提供了行動指引,也把“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貫穿到了餐飲消費的全過程。近期中消協聯合7家行業協會、學會、商會共同發出了“厲行節約經營者有義務,反對浪費消費者有責任”倡議,也可謂非常及時、非常必要。

制止餐飲浪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常抓不懈、久久為功,有關部門出硬招、動真格,深入推進制止餐飲浪費工作,期盼飯店餐飲企業在制度的引領和規范下,自覺擔起“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法定義務和社會責任。也期待全社會每個人都少講面子、排場,樹立文明、健康、理性、綠色的消費理念,做厲行節約、健康生活的踐行者。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