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點:【小康路上看老鄉】平涼靜寧:綠色有機小雜糧綻放好“豐”景

本網記者沈文剛通訊員杜敏娟

夏日的靜寧縣三合鄉綠意盎然,梯田錯落有致,走進該鄉北岔流域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點,集中連片的谷子在微風中翻滾著綠浪,沉甸甸的谷穗圓潤飽滿,展現著即將到來的美好“豐”景。


(資料圖)

北岔流域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點

今年開春以來,三合鄉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套拓寬了產業道路,為推進規模化種植和集約化生產,以及機械化作業創造了條件,昔日的“巴掌田”“雞窩地”全部變成了“整片田”。結合“一村一品”的發展原則,確定北集村為谷子種植基地,集中連片種植谷子500畝,并免費為村民提供種子、地膜,降低了種植成本。

“今年地膜谷子的長勢非常好,按當前的長勢情況,一畝大概有900斤的產量,根據目前的市場行情,一斤按2元來算,一畝地大概有1800元的收入。”看著一片片長勢良好的谷子,北集村村民呂玉堂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農戶在谷子種植地查看長勢

呂玉堂說,谷子耐旱,適應性強,面對今年的干旱,仍舊能夠獲得豐收。土地平整之后,全程可以機械化作業,沒人耕種的土地都被親房鄰居代種,谷子收成之后,鄉產業公司將以高于市場的價格進行收購,沒有銷售方面的擔憂。

三合鄉以新堡、任岔、光華、北集等村為重點,大力開展小雜糧新良種引進、示范、推廣,進一步擴大提升特色產業規模和效益,全鄉谷子、糜子、蕎麥等小雜糧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切實將“家中有糧、心中不慌”的理念穩穩當當寫實在廣袤的田野上。

靜寧縣三合鄉沉甸甸的谷穗綻放田野

近年來,三合鄉緊盯立體寒旱特色產業示范鄉定位,依托鄉產業公司,采取土地經營權流轉、入股等方式,著力打造“支部+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建成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小雜糧產業鏈,推動生態、綠色、有機小雜糧生產,將小雜糧產業逐步打造為增加全鄉農民收入,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全鄉鄉村振興挑起“大梁”。

一幅鄉村美、產業興、農民富的斑斕畫卷在三合大地次第鋪展開來。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