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綠色發展看甘肅丨甘肅張掖:戈壁城市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央廣網蘭州6月10日消息(記者魏怡)近年來,甘肅省張掖市舉全市之力整治修復生態環境,祁連山生態環境“由亂到治、大見成效”,黑河濕地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提升,全面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如今的張掖,所行之處皆是風景,抬頭可見“天空藍”,放眼環顧“生態綠”,日益提升的生態環境質量,轉化為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仲夏時節,走進張掖市濱河新區的蘆水灣生態景區處處皆景,在河西走廊腹地,看到這樣的風景,讓人有一種到江南的感覺。然而在10年前,這里還是一片亂石灘、采沙場,滿眼戈壁灘的荒涼和滄桑。

如今,這里已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四季風光秀美,環湖彩色健身步道、自行車道在湖區叢林花海中穿梭,宛如一條條彩帶貫通其中,向全國各地游客展現“綠蔭叢外麥毿毿,竟見蘆花水一灣”的美麗景色。

張掖市蘆水灣生態景區全景(央廣網發張掖市甘州區宣傳部供圖)

蘆水灣旅游度假區服務中心副主任雷鵬向記者介紹:“近年來張掖市著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打造山水林田湖共同體。先后投資9800萬元對蘆水灣景區進行徹底改造和品質提升,按照旅游、文化、體育、醫養融合發展的思路,高標準規劃和定位,打造城市“加濕器”,造福百姓。”

在距離蘆水灣旅游度假區不遠的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與張掖市區緊密相連。濕地面積6.2萬畝,主體位于城區北郊地下水溢出地帶,是國內離城市最近的濕地公園。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干部代玉萍告訴記者:“以前這片濕地沒有得到很好保護,不同程度被鹽堿地、荒土地、垃圾場覆蓋,環境非常惡劣。”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原貌(央廣網發魏怡攝)

2009年3月,張掖國家濕地公園開工建設,以前住在這里的流泉村四社、五社、十社的100多戶村民先后搬遷到了附近的流泉新村,政府不僅在住房、失地等方面給予村民各項補貼,還向每戶提供一個公益性崗位。

“我們以前也不知道這里是濕地,還納悶怎么那么潮濕,種啥啥不成,我家的十幾畝地一年到頭也就收入幾千塊錢。窮就不說了,環境是真不行,那時候野草滿地、蘆葦亂長,房子的墻面一到冬天就凍住了,天熱了就往下掉渣,年年都得加固。”張掖市甘州區新墩鎮流泉村十社村民袁冬花回想起以前的景象對記者說。

現在袁冬花和家人不僅住進了新房,改善了住宿環境,她自己還在濕地公園工作,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翻。

和袁冬花一樣,蒙雪梨也是濕地公園公益性崗位的一名工作人員,目前在觀光車售票處工作。這些年在政策的扶持和紅利下,她家在原址上修蓋了一幢兩層的民宿客棧,既可以自己居住,還能夠自主經營。“現在的生活真的是今非昔比,不僅生活條件變好了,居住環境更是大變樣,每天住在‘天然氧吧’,幸福感滿滿的!”蒙雪梨笑著說。

近年來按照“保護優先、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張掖濕地公園重點組織實施了退耕還濕、水源涵養、水系疏浚、植被恢復、景觀綠化、旅游服務、動物棲息地等生態恢復項目和旅游服務等工程,有效改善和提升了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基礎設施條件。

如今的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央廣網發張掖市甘州區宣傳部供圖)

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濕地3163畝,恢復濕地植被5000多畝,已建成集生態保護、科研監測、科學研究、資源管理、生態旅游、宣傳教育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功能于一體的國家級濕地公園。

代玉萍告訴記者:“今后,我們將進一步依法打擊破壞濕地生態系統、侵占濕地等違法行為,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水清、草綠、天藍的生存環境。”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一角(央廣網發魏怡攝)

去年以來,張掖市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326天,優良比率為89.3%;全市施工工地“六個百分之百”抑塵措施合格率達到98%以上;爭取中央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和省級環保專項資金460萬元,順利完成14個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市建成公園綠地152處,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達到2819.39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1.22平方米。

與此同時,實施以城市森林公園、常青林儲備基地和交通綠化帶、黑河生態帶、城市綠化帶、防風固沙帶為代表的綠化造林233.4萬畝,治理退化草地376萬畝。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嚴厲打擊野生動植物違法違規交易和違法犯罪行為,全市77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3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保護率達100%。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丹頂鶴(央廣網發張掖市甘州區宣傳部供圖)

保護藍天碧水,倡導環保低碳,共建生態張掖,成為全體張掖人的共識。張掖,這座歷史悠久又充滿活力的城市,正以矯健的步伐,朝著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的一流目標不斷向前邁進。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