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成縣:擔起長江上游責任 爭當“只此青綠”展卷人

央廣網蘭州3月15日消息(記者邸文炯)“山水清音,摩崖移入畫。古今妙筆,歲月綴成詩。”隴南成縣地處西秦嶺余脈,屬長江上游嘉陵江水系。自2021年《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以來,隴南成縣扛起上游責任,通過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及水環境治理等系列舉措,力保一江凈水送下游,擘畫兩岸生態新“畫卷”,爭當長江流域“只此青綠”的展卷人。

打好水資源保護“組合拳”,修復上游水域生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持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全面實施長江十年禁漁。

長江在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退化方面一度令人擔憂。據世界自然基金發布的《長江生命力2020》報告,長江上游的魚類物種數從上世紀80年代的161種減少了46種,魚類特有種數則從96種減少了27種。生產性捕撈突出,長江流域漁業資源驟減,而實施長江禁捕是保護水生物種的必要選擇。“近年來,隴南成縣嚴厲打擊河道內的捕魚行為,在縣域內自然水域、水庫投放草、鰱、鳙魚苗86萬尾,重口裂腹魚苗2.8萬尾。”成縣水務局副局長佘惠民告訴記者,成縣利用投放魚苗和禁止捕撈的組合方式,促使縣域內水生生物資源狀況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維護河流生物多樣性的同時改善水域生態環境。

此外,為了從源頭上保護水資源,政府積極編制相關河道采砂規劃,對南河、黑峪河、二郎河、豐泉河、兩河口河的管理范圍進行劃界,進行科學論證后再做河道開發工作。成縣利用政府“買單”,企業“配合”的方式,將10個水源保護區內的礦產企業直接搬離,進行統一的園區化管理,最大程度地保證水源地不受任何工業污染。

成縣磨壩峽水庫(央廣網發隴南成縣宣傳部供圖)

做好河流水庫“修復術”,江水重現碧波蕩漾

“自從2017年成縣推行縣、鄉、村三級河長制和庫長制以來,共設立縣級河長6名,庫長6名,鄉鎮級河長34名,鄉鎮級庫長6名,警長17名,村級河長245名,可以說實現了全覆蓋,要讓大家在每條河道都能見到河長。”一直在基層工作的成縣水政監察大隊大隊長姚煜告訴記者,他們在平時的工作中就加大了日常巡查力度,定期對所管轄河段、水庫進行巡查檢查,及時發現解決河庫中存在的問題并上報,從去年到現在對全縣境內的“一江三河”進行拉網式排查,發現問題及時上報處理,督促相關責任單位按時完成了整改。

“我們不僅在各水源保護地設立了標志,還配合農業農村局一起搞起了全域無垃圾創建活動。”據姚煜介紹,成縣引進了低溫垃圾處理系統,將生活垃圾經過簡單分選,去除不可處理物質,將余下的塑料制品、紙制品等可碳化、可燃燒的生活垃圾送入熱解爐裂解進行低溫磁化處理。把河道生態治理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有機結合,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運行機制執行,讓生活垃圾不再間接污染水源,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生活垃圾污染長江上游水域的問題。

據了解,除了低溫磁化垃圾處理系統,成縣的城市污水管網系統也將大量生活污水進行收集處理后再排放。今年,在成縣小川鎮、店村鎮也即將建成污水處理廠,將生活污水的治理逐步“下沉”,把鎮、村內的生活污水也進行處理,不漏掉一處可能污染河流水庫的地點。

用好科技“新平臺”,協手共護水域環境

一江清水浩蕩東流,離不開上中下游的協作,更需要科技手段的助力。

“近年來,我們在推進長江上游水質保護上不僅深化河長制,還利用了高效便捷的‘科技手段’協同解決長江支流的各項問題。”佘惠民告訴記者,除了三級河長巡河APP這個日常“幫手”,隴南市還與長江中下游城市共同打造了一個信息共享平臺,各河段的管理城市將河流問題上傳匯總至平臺,由后臺分析人員將相關問題及時反饋至基層工作人員,快速、便捷的進行處理,形成“電子巡河、快速上報、留痕管理、跟蹤閉環”的工作模式,隨時隨地了解流域狀況。

入江支流水質好不好,決定著能否為長江水質“加分”。為了保證流入中下游的水質達標,成縣采取監控拍攝和定期抽檢的形式,對過境支流的流量及水質進行監測,及時反饋給中下游地區。“隴南市生態環境局今年將在過境支流最后10公里處建立一座自動化的水質監測站,提升水質的監測效率,24小時動態提供水質數據,讓流入嘉陵江的江水都能達標。”佘惠民說。

據悉,成縣今年仍舊將“清四亂”、統一采砂管理作為重點工作。同時,成縣將加大河流管理保護科普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和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共同營造全社會關愛河流、珍惜河流、保護河流的良好氛圍,相關職能部門將按照《成縣節約行動實施方案》,開展全縣用水大戶節水監督檢查行動,全方位地改善長江上游水域水資源及生態環境狀況。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