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公益訴訟使花木垃圾成了可利用的“新資源”

本文轉自:中國長安網

“自從建了垃圾分類示范點,村里的環境越來越好,大家都非常開心?!?月2日上午,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檢察院檢察官司迎松實地回訪堰下村垃圾分類示范點時,村民王吉欣喜地告訴他,不僅環境變好了,原本困擾大家的“花木垃圾”現在也變廢為寶,成了村里的新資源。

王吉口中所說的垃圾分類示范點是沭陽縣首個混合型花木廢棄物垃圾分類示范點,這項舉措的推出源于一名省人大代表的建議。2021年,省人大代表李彥春在參加沭陽縣檢察院組織的座談會時提出:“有的鄉鎮花木電商產生垃圾較多,或露天焚燒,或就地掩埋,嚴重污染環境,希望檢察機關關注此問題,并聯合行政機關推出治理舉措,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助力鄉村振興。”

花木產業是沭陽縣的支柱產業,全縣花木種植面積達60萬畝,主要分布在新河、顏集、扎下3個鄉鎮。全縣花木產業年銷售額超200億元,從業人員多達32萬人。近年來,沭陽花木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花木廢棄物也隨之增加。

帶著這個思考,沭陽縣檢察院公益訴訟辦案組立即前往新河鎮、顏集鎮、扎下鎮實地查看花木廢棄物處理現狀。隨著調查的深入,檢察官發現,從事花木電商經營者較多的鄉鎮,銷售旺季每日產生的垃圾是其他鄉鎮的10余倍。這些混雜著大量花木廢棄物的垃圾,不僅遠超出鄉鎮垃圾收運能力范圍,也沒有規范的處理方式。部分鄉鎮往往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處理,如直接就地焚燒,給周邊的環境造成污染,也影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針對花木廢棄物治理難題,沭陽縣檢察院邀請縣城管局、縣農業農村局、縣生態環境局等7家單位及所涉鄉鎮負責人召開混合型花木廢棄物污染協同治理座談會,對花木垃圾的污染現狀、每月產生量、收運支出、收運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和痛點等問題展開調研,并推出《花木廢棄物污染檢察監督協同治理機制》,全縣各主管部門及鄉鎮迅速開展混合型花木廢棄物污染專項整治工作,探索建立垃圾分類收集處理管理體系。

花木廢棄物不同于生活垃圾,大多由枯枝廢苗和泥土組成,還混雜著廢舊塑料花盆和快遞包裝物,處理環節復雜,難以大規模運輸。這些花木廢棄物含有豐富的有機物和營養物,極具生態價值及經濟價值。

相關鄉鎮負責人表示,將大量廢棄花木就地焚燒確實給環境造成了影響,但是將這些垃圾全部運到垃圾焚燒廠也不現實,一方面是運輸成本太高,另一方面也會給垃圾焚燒廠造成很大壓力。

為促進這一問題盡快解決,構建可持續發展模式,2021年底,沭陽縣首個混合型花木廢棄物垃圾分類示范點在顏集鎮堰下村建成。鎮政府安排專人對村民進行指導,將花木廢棄物進行分類處理,分離出的泥土直接回田,木質化的樹枝粉碎再利用,廢苗和葉子堆肥還田。該示范點通過實行“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轉、縣處理”的垃圾分類處理模式,垃圾產量減少一半以上,村貌煥然一新。

關鍵詞: 公益訴訟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