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處處好“豐 ”景——寫在第六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湖南主會場(桂陽)活動舉行之際

桂陽縣高標準農田,稻海卷起千重浪。


(資料圖)

羅 徽 柏民權 廖詩卉 王成家

瓜果飄香是金秋最珍貴的饋贈,五谷豐登是“三農”最歡樂的表情。

9月23日,農歷秋分,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如約而至。收獲的喜悅在彌漫,田間地頭,一片歡騰。

桂陽,古稱蓉城,農耕文明源遠流長。今年豐收節湖南的主會場,這里米袋滿,菜籃豐,果筐香……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畫卷精彩呈現。

“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桂陽縣委書記巫初華說,近年來,全縣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目標,把產業振興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扎實推進鄉村風貌提質,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不斷取得新成效。

2022年,桂陽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9.7億元、增長4.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97元、增長7.2%。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農業強”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初秋時節,走進桂陽縣太和鎮神下村,放眼望去,高標準農田區,長長的排水溝縱橫交錯,平展的機耕道穿插田間,勾勒出一幅水稻豐茂,綠意盎然的美麗田園新畫卷。種糧大戶徐文奇蹲在田埂邊,輕捧著顆粒飽滿的稻穗說:“看來,今年又將是一個豐收年!”

原來的神下村自然條件差,地塊狹小分散,這塊連片2500畝的高產良田原本是狹小分散的“薄產地”,種、收全靠肩挑背扛,耕作交通不便。

“沒改造以前,我們這里的田都是草路毛路,別說機械進不來了,就連耕田的牛都難進,物資運送全靠人肩挑背扛,費時費力。水利條件也差,有水引不進田,還容易淹田,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產量卻很低。”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回憶道。

轉機出現在幾年前,當地開始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包括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機耕橋等。曾經的“地塊塊”“矮埂埂”“彎彎渠”被改造成了整體連片的良田。

種糧大戶徐文奇看準時機大膽出手,聯合村里幾個種糧大戶一起承包了200多畝土地。耕地從零星分散到集中連片,從灌溉不便到引水入田……相比改造之前,每畝土地的人力成本節省40%以上,水稻產量提高了近200公斤。

“現在我們實行煙稻輪作,今年純收入達到80多萬元。”徐文奇說,如今,不少外出的村民也像他一樣回到家鄉,讓昔日的拋荒田如今成了搶手的“香餑餑”。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桂陽縣種糧大戶迎來豐收。

豐收是最令農民高興和喜悅的一件事,也是維系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桂陽是全國產糧大縣,近年來,該縣認真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決落實“田長制”,建成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面積51.4萬畝,糧食總面積、總產量分別穩定在77萬畝、33萬噸以上,生產機械化率達到75%,培育了“桂陽和米”等區域公用品牌3個、省級糧油加工龍頭企業4個,相繼獲評“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國家級示范縣,省級“優質糧油工程升級版”重點縣。

為了保障農民種糧收益,桂陽還出臺水稻生產扶持政策,每年拿出3000萬元獎勵種糧大戶,為種糧30畝以上的大戶提供集中育秧服務。目前,全縣發展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159個,種糧大戶1000余戶,流轉耕地24.5萬畝。

今年,全縣落實糧食總面積77萬畝,其中完成水稻面積49.188萬余畝,實現夏糧總產超25萬噸。

在秋天的豐收畫卷里,除了稻菽卷起千重浪,還有瓜果盈枝香飄四方。紅的辣椒,橙的臍橙,黃的玉竹、黃精和烏龍姜,綠的油菜、西瓜和獼猴桃……

今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8.8萬畝,其中玉竹種植面積6.1萬畝,黃精種植2萬余畝,中藥材年總產值達12.6億元以上,桂陽縣被認定為全省首批“中藥材種植基地示范縣”。

另外,“油茶之鄉”美譽還在延續,全縣油茶種植面積30萬畝以上,油茶企業20余家;果蔬種植規模逐年加大,水果種植面積達16.3萬畝,預計全年蔬菜種植面積達21.6萬畝以上;全縣生豬存欄55.34萬頭,出欄49.11萬頭,預計全年生豬出欄80萬頭以上。

真金白銀投入,糧食顆粒歸倉。桂陽縣筑牢農業基本盤,糧穩菜豐,產業興旺。

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實現“農村美”

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務,是廣大農民的殷切期盼,也是振興鄉村、聚攏人氣的硬件要求。

“漢初古郡,楚南名區”桂陽,以青山綠水賦能,以文塑旅、以農促旅、以旅興農,農文旅融合發展,“融”出鄉村振興新圖景。

西河沿線的桂陽縣正和鎮和諧村彩虹橋。周琥 攝(本版圖片均由桂陽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初秋時節,西河猶如一條墨綠玉帶,蜿蜒在峰林之間。沿岸穿行,只見一路層巒疊翠,薄霧氤氳。鏡頭拉近,便是桂陽縣正和鎮和諧村。走進“夢回老屋”,聽一段“千年戲曲”;漫步“歷史車輪”,看一段鄉愁畫卷;打卡“星空露營”,享一日詩和遠方……每到周末,和諧村里游人如織,歡聲笑語回蕩山間。

趁著這次第二屆湖南旅發大會在郴州召開,深圳游客羅夢靈特意帶著一家人來到桂陽縣和諧村,領略桂陽鄉村的生態綠色之美。“我們從深圳坐高鐵來郴州,兩個小時就到了,再到桂陽來,也不過半個小時。這里的風景很美、村莊很美,既留住了‘鄉愁記憶’,又有滿滿的生機活力,心情豁然開朗。”

客似云來的和諧村曾一度“守著金飯碗過著窮日子”。以前村內9棟清末民初時期的古房子,由于年久失修,殘垣斷壁、破瓦陋墻相繼出現,穿村而過的郴嘉老鐵路也慢慢被荒廢,在歲月中閑置。

近年來,桂陽縣緊緊圍繞“全力把西河打造成鄉村振興示范帶、全國最美河流、國際鄉村休閑旅游示范區”目標,整合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等項目資金1億元、撬動社會資本1.7億元投入西河國家濕地公園建設。

桂陽縣樟市鎮望湖生態莊園,鄉村游火熱。

和諧村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不僅傾力打造了星空露營、童趣樂園、觀光火車、歷史車輪等多個文旅打卡地。還與村民簽訂老屋流轉協議,爭取各類資金60多萬元改造老屋。破敗老屋“搖身一變”,成為湘昆傳承館、國學經典屋、古法造紙體驗館等“非遺”文化研學基地。村里的景點串珠成鏈,鄉村人氣旺了起來。2022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達3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0萬元,成為湖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

“我們將努力推動農文旅融合多點開花,加快推動和美鄉村建設提檔升級,讓和諧這顆‘西河明珠’更加閃亮奪目。”談起未來,和諧村黨總支書記、村委主任黃凱信心滿懷。

在正和鎮朝陽村,當地集中放養鯉魚、鰱魚、草魚、鯽魚等20萬尾,帶動100余名村民增收致富。

紅色底蘊與綠色生態的有機聯動,則是正和鎮朝陽村打造的旅游金字招牌。朝陽村是紅色故事“夜宿梨山 秋毫無犯”的發生地。賡續紅色血脈,朝陽村讓紅色底蘊與綠色生態有機聯動,將村子打造成集紅色教育、文化藝術交流及農事體驗、農業科普、餐飲住宿為一體的紅色旅游打卡地和綠色生態產業園。

人氣激活了,當地群眾的生活也跟著旺了起來,村民們端上“生態碗”,吃上了“旅游飯”。“今年上半年,我們夜宿梨山文旅融合產業園接待游客15萬人以上,產值超270萬元,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增收近400人。”桂陽縣福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行政經理肖丹告訴筆者。

正和鎮朝陽村紅色底蘊與綠色生態有機聯動,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打卡。

桂陽以文化為魂、風光為韻、農業為本,助推農文旅融合“百花齊放”。形成一鎮一特色、一景一品牌、一村一風韻的“全域興旅”大美格局。

目前,發展休閑農莊及農家樂200余家,預計全年接待游客達270萬人次,實現經營收入18億元以上。今年1至6月,全縣共接待游客285.61萬人次,同比增長58.13%,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8.84億元,同比增長57.7%。

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實現“農民富”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

檢驗農村工作實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發展特色產業、推動外出務工、加快三產融合發展……桂陽多措并舉促農民增收。

方元鎮小沖村600多米高山上的辣椒基地里,紅彤彤的五爪辣綴滿枝頭,一團團、一簇簇,盡顯生機,碩果喜人。椒農們穿梭在山間小路,熟練地挑選、采摘,將秋日的“一抹紅”裝滿籮筐,山間洋溢著收獲的喜悅。椒農鄧小沖感慨:“五爪辣真是改變了我的生活!”

桂陽五爪辣豐收,椒農鄧小沖喜不自禁。

鄧小沖幼時因一場意外事故導致右腿高位截肢,早年種辣椒收益低,銷路差。近年來,當地政府推行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實行訂單農業,讓他免去了“種出來賣不掉”的后顧之憂,年收入超過15萬元,他還經營起了家庭農場,帶動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五爪辣簇生朝天,果尖向上,形似“五爪”,故名“五爪辣”,頭部辣、中部香、尾部甜,有“一辣三味”之美譽,是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今年,桂陽全縣種植五爪辣面積3萬畝,總產量可達22500噸,產值預計超4.5億元,帶動8600余戶農戶增收致富。

這是桂陽縣把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作為助推鄉村振興的工作成效之一。該縣通過大力培育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實現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如今,五爪辣、壇子肉、獼猴桃、臍橙、烏龍姜等特色農產品在縣域內“花開似錦”。

荷葉鎮高山獼猴桃豐收,果農盡享豐收喜悅。

荷葉鎮高山村的獼猴桃種植基地,獼猴桃棚架上藤蔓纏繞,一顆顆飽滿待采的果實,密密匝匝掛滿枝頭。軟棗、紅心、黃心等6個品種的獼猴桃長勢喜人、碩果累累,散發著清甜甘爽的果香,村民們來回穿梭,摘果、運果……從村頭到村尾,從山坳到山坡,忙碌的身影印證著豐收的喜悅。

高山村地處高山,氣候條件獨特,日照充足,土壤、水質較好,有良好的地理優勢。1996年,村民何小平從省農科院引進獼猴桃樹苗,利用村里的好山好水,培育起了獼猴桃。東紅、米良1號、金艷、軟棗……獼猴桃的種類逐漸豐富,甜度高、果色好、水分足,營養價值極高,備受市場青睞。

小小的獼猴桃給何小平的家庭帶來可觀的收入,也吸引了有種植意愿的人前來“取經”。“自己富了不算富,我希望通過獼猴桃種植,帶動鄉親們走上致富路。”何小平告訴筆者。如今,他成立了家庭農場,不少村民來基地務工或學了技術自己種植,獼猴桃成了周邊近百戶農戶的“致富果”,有效推動了農村增綠、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近年來,桂陽縣積極發展多種形式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照“培育一批、帶動一批、示范一批”的發展模式,采取“政策支持、能人帶動、資金扶持”等措施,大力發展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

同時,積極開展“示范家庭農場”的創建活動,建立和培育一批有較高知名度、有自主品牌、有規模和實力的縣級示范家庭農場,引領周邊群眾發展特色產業,為當地農民提供務工機會,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目前,桂陽縣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2家。創建農業產業化省級聯合體4家。全縣龍頭企業擁有資產總額18.6億元,年生產總值達180.6億元以上。通過自建、領辦、參辦、訂單合作等方式,聯結農產品基地30.8萬畝以上,帶動11.4萬余戶農民實現增收。

又是一年春華秋實。此刻,笑容寫在農民臉上,幸福鉆進農民心里。

(一審:夏博 二審:盧小偉 三審:謝峰)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