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建家園 共奔致富路——沅澧快速干線6號大道美麗鄉村示范片見聞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姜鴻麗 魯融冰 通訊員 張建軍

12月15日,記者行經沅澧快速干線6號大道,巨型蔬菜、甲魚雕塑不斷躍入眼簾,展示洞庭湖區的農業特色與文化。在這幅美麗鄉村畫卷中,沅澧快速干線6號大道如同珠鏈,串起沿途少數民族聚居的2個鄉鎮、10個村,形成一村一品產業特色;回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融合聚居,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資料圖)

引企興村,產業迸發活力

走進漢壽縣滄港鎮友誼橋村,華甲生態甲魚產業園上千畝水面一片靜謐,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正酣。該項目流轉土地2150畝,規劃總投資1.3億元。全部建成后,可年產稚鱉600萬只、生態甲魚1000噸、有機甲魚200噸,實現年產值1.8億元以上。

該村黨總支書記高緒進介紹,村里堰塘眾多,長期以來,當地村民自發養魚養鱉,規模不大,因交通不便,產業發展難成氣候。近兩年沅澧快速干線6號大道通車后,漢壽縣在沿線打造同心美麗鄉村示范片,給村里帶來發展機遇。“我們引進龍頭企業,僅是養殖水面的流轉費用,村集體經濟就能突破100萬元。”高緒進說。

去年開始,湖南省“萬企興萬村”行動啟動,漢壽縣統籌超1億元產業資金,整合民營企業家和各領域統戰組織、統戰成員、鄉賢能人,結合地方特色和品牌特色,組織人才、資金、項目、技術等要素,實行產業聯村、項目帶村、智力扶村、公益幫村,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投身鄉村振興實踐。

該縣政協常委、黨外代表人士童鵬,在滄港鎮北美村牽頭成立漢壽縣童氏智慧種養專業合作社,建設1000畝高端優質水稻智慧農場,推廣稻油模式以及雙季稻、再生稻種植,帶領村民智慧種田。“今年盡管天旱,但合作社依靠智慧種田、精細管理,帶動300多戶農民,每畝增收500元。”負責合作社管理的童世軍介紹。

鄉賢能人帶動,產業項目進村,沿線10個鄉村步入振興快車道。滄港鎮友誼橋村的甲魚、北美村的優質稻、軍劉村的玉臂藕、毛家灘回維鄉馬澗村的埃及糖橙和金秋沙糖橘等“一村一品”特色明顯。近兩年,10個村引進湖南華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常德月意休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種糧大戶胡勝祥、圣地服飾陳玉等17名鄉賢能人以及統戰人士投入鄉村振興。去年沿線村民人均收入2.14萬元,今年在百年一遇的旱災及經濟下行大環境下,依靠新興農業產業的支撐,人均收入實現7.5%的增長,預計達2.31萬元。

相親相愛,生活共興共融

沅澧快速干線6號大道同心美麗鄉村示范片,以滄港鎮和毛家灘回維鄉的10個村為主,多為回族、維吾爾族聚居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尤為重要。

走進滄港鎮凰山村,“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主題宣傳專欄十分醒目。旁邊,一排排整齊的白色民居,面貌一新。說起新房,回族居民伍碧芬打開話匣子:“我們以前散居在6號大道區域,后來修路拆遷,政府規劃‘同心小區’,統一設計風格,一張設計圖紙,房子自己修,城里的別墅都沒有這么舒服。”

該村黨總支書記黃維志介紹,全村4000多人,有900多人是回族、維吾爾族。同心小區96戶400多人三分之二是回族。漢、回、維各民族融合聚居,彼此尊重。漢族群眾尊重少數民族信仰和生活習慣,向他們學習喪事簡辦的風俗。回族群眾黃賢敏等人,還在村里開起7家特色餐飲店,黃賢敏的特色牛肉在當地小有名氣,常常一桌難求。

生活共融,產業共興。

毛家灘回維鄉馬澗村,埃及糖橙正熱銷。村民翦發四看著眼前的“金果果”,高興得合不攏嘴:“早些年村里漢族群眾最先種埃及糖橙,我們怕不賺錢,不敢搞。后來看到賺錢才種,村里派來漢族技術員,指導少數民族群眾栽種。我種了7.8畝,5.6畝已受益,年收入4萬多元。前年品種改良,我改了兩畝,效益是以前的兩倍。”

馬澗村黨支部書記張先平告訴記者,該村658戶3028人,回族、維吾爾族占三分之一。全村種植3000多畝埃及糖橙,畝產4000公斤。“前年品種改良,我們請來專業技術團隊指導,今年價格比往常高出1元/公斤。我們帶領各民族同胞共同走向致富路。”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