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要聞】婁底全面推行耕地保護田長制 耕地總量首次實現正增長


(資料圖)

婁底日報訊 12月4日,記者在婁星區杉山鎮鎮南村看到,該村一片50多畝耕地上長滿了嫩綠的油菜,微風吹過,綠波蕩漾。11月份以來,婁星區自然資源局搶抓雨后的有利時機,在杉山、石井、水洞底等鄉鎮,組織村民在恢復耕地地塊種上了油菜。曾經“沉睡”的土地,如今滿綠復活,生機勃發。

2022年以來,我市全面推行耕地保護田長制,建立耕地保護網格化管理體系;嚴格落實耕地占補要求,實現耕地占補動態平衡;全面落實耕地恢復任務,做到耕地“進出平衡”。多措并舉、多輪驅動,耕地保護呈現新景象。“2022年全市流出耕地860.35畝,流入耕地2538.05畝,不僅守住了省政府確定的我市251.82萬畝耕地保護底線,還首次實現正增長。這是歷史性突破。”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人說。

6月18日,《婁底市耕地保護田長制工作方案》出臺,5個縣市區和婁底經開區于6月30日前相繼出臺了田長制實施方案。全市設立市、縣、鄉、村四級田長4447名,劃定耕地保護網格、確定網格田長7916個,讓每一塊耕地都有守護人。依托衛星監測、鐵塔視頻等高科技手段加強監管,構建起“制度+技術+監督”的耕地保護鏈。

我市堅持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以落實土地管理“一法一條例一辦法”為抓手,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實施恢復耕地專項行動,全年恢復耕地2.78萬畝,讓“良田”回歸“糧田”。漣源市龍塘鎮珠梅田凼,有高標準農田2300余畝。前幾年,為推進集約化經營,部分水田通過流轉,由當地的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承包經營。一些經營主體在水田里種植草莓、葡萄,或搞起了水產養殖,部分“糧田”變成了“園地”。2022年,漣源市自然資源局把珠梅田凼作為耕地“退園還田”“退塘還田”治理重點,對田凼內200余畝葡萄園、100余畝螃蟹養殖池等進行整改,恢復成水田,種上優質水稻,讓珠梅田凼重現“湘中第一綠色平川”的盛景。

在切實保障建設項目合理用地需求的同時,我市按照“先補后占、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要求,建立補充耕地全程監管機制,全力推進補充耕地項目整改攻堅行動。截至11月底,市本級呈報建設項目25宗,占用耕地面積53.43公頃,全部實現占補平衡。各縣市區認真落實年度耕地“進出平衡”方案,首次實現年度耕地“進大于出”。全市上下以“長牙齒”硬措施保護耕地,切實做到現有耕地一畝不少、新增耕地一畝不假、違法占用耕地一畝不讓。(全媒體記者 梁浴濤 通訊員 肖敏)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