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建立“五位一體”的城市停車運營管理系統 實現停車資源智慧化管理

“現在,終于不再受停車排長隊的困擾了!”近日,市民劉女士帶孩子到婦兒醫院就診,她提前用甬城泊車APP就醫停車功能搜索了一下,發現周邊至少有三個停車場均有空余車位。后來她選擇將車子停在馬園路停車場,然后步行去醫院掛號。結果,只用了十多分鐘,就把車子停好了。劉女士對醫院停車難的明顯改善表示滿意。

據悉,為緩解看病停車難,甬城泊車平臺利用全市停車大數據歸集和分析優勢打造了就醫停車功能模塊,以單個醫院為中心,將其半徑500米范圍內的停車場和路內收費泊位余位和距離情況實時向患者公示,便于患者在醫院停車位滿了以后,可以視情況選擇周邊的停車場停放,一鍵導航。目前,平臺已覆蓋了中心城區46家停車位相對緊張的醫院。

這是我市以甬城泊車為載體,建設智慧停車管理平臺的一個專用應用場景。

記者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機動車保有量已達340萬輛,機動車的迅猛增長帶來大量的停車需求,公共停車場、路內停車泊位嚴重缺乏。而為數眾多的公共停車場收費方式也五花八門,還受地域限制。由此,利用科技手段強化現有停車場的管理,提高車位的周轉率就顯得非常迫切。

為此,根據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由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牽頭,在市交警、市發改委等部門和各區(縣、市)的通力合作下,甬城泊車市級智慧停車平臺于2020年4月正式上線。該平臺綜合運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AI技術、視頻技術、物聯技術構建前端物聯感知網,實現停車數據采集、報送,從而獲取整個城市的停車數據,建立感知、分析、服務、運營、運維“五位一體”的城市停車運營管理系統,對全市停車場進行一體化運營,實現全市停車資源智慧化管理,引導車輛合理停放,提高停車泊位的利用率和周轉率,緩解停車難題。

目前該平臺總注冊用戶超過247萬人,已接入全市(除慈溪市外)路內收費泊位35677個,接入停車場1230個、停車場泊位數約26萬個,實現“一個平臺,全城通停通付”。平臺上線至今已累計服務車主超過2億次,綁定車輛數超過204萬輛。路內收費泊位日周轉率在6次以上,核心區域超過12次,近70%的業務為半小時內離場的免費業務,較好地實現了道路停車與交通治堵緊密結合。

“以前每到一個區(縣、市),都要下載新的停車APP,而且兜兜轉轉幾圈,四處找不到車位。現在全市統一用甬城泊車,手機輕輕一點,線上找位、無感停車、違停預警、一鍵挪車,省心省力多了!”日前,經常往返余姚和寧海兩地的企業家老王對記者表示。

“‘一個APP,全城通停’是對甬城車主多年來訴求的回應,在各種服務功能開發時,我們力求帶著貼心的民生溫度,為市民出行停車的便捷化提供保障。”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局長鄭一平說。

讓車位“動起來”

打開甬城泊車APP鐵路寧波站的樞紐停車功能,搜索一下停車,地下停車場的車位余數和周邊停車場的車位余數就全部跳了出來。

“智慧化停車管理,最大的功效就是減少信息不對稱,讓所有停車場的車位得以‘動起來’,最大限度地提高周轉使用率,從而有效緩解停車難。”甬城泊車運維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系統借力通過GIS(地理信息系統)和停車點停車場的實時空余泊位信息相結合,初步實現了路內路外統一靜態交通管理:通過高科技手段,采用無人化和少人化的管理方式,實現整個寧波市范圍內路內路外停車一張網。今年,平臺還將以服務市民為中心,針對全市范圍內停車難問題相對突出的菜市場、學校等周邊,實施區塊化停車管理,并試點推進錯峰共享停車,利用平臺能力整合停車資源供給側與需求側,將有條件的機關事業單位、辦公和商業樓宇夜間車位開放給周邊小區居民,切實有效緩解停車難問題。

智慧停車使車位“動起來”,還體現在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上。甬城泊車上線以來,相較于平臺成立兩年前,路內收費泊位周轉率大幅度提高,近70%的業務為半小時內離場的免費業務。平臺通過精準誘導和價格杠桿,較好地盤活了全市車位資源;通過城市信用與行政處罰雙措并舉,實現了道路規范有序停車與交通治堵的緊密結合。為了有效避免停車場自行下線、擅自關閉“甬城泊車”支付等現象,向廣大車主提供良好的停車服務體驗,行業主管部門還將從停車場經營服務提質入手,進一步加強經營性停車場的監管,帶動全市停車場經營管理水平持續提升,推動停車管理工作更好服務民生。

同時,平臺建立全支付通道的線上線下繳費模式,初步實現“一個平臺,全城通停通付”。為提高車主的離場效率,平臺打造基于支付寶、云閃付小額免密代扣為基礎的“無感停車”功能,并在全市路內收費泊位和停車場推廣,開通該功能的車主可以享受離場自動支付的服務,滿足用戶快速離場需要。目前支持自動支付停車場已達378個,其中支持免密支付停車場255個。

不止于此,平臺還通過打造數字化改革多跨場景應用,有效地治理了“亂停車”現象。

平臺通過全市停車資源的整合,實現省、市、區(縣、市)三級聯動,車駕管、違停處罰、城市大腦等多個系統之間的接口互通,實現行業監管、交通治堵、行政處罰等多部門的功能協同,同時在平臺引入發改部門的天一信用分停車應用場景,提供指定停車場的先離場后付費服務,打造典型的跨系統、跨部門、跨層級、跨業務的多跨應用場景。今年以來,平臺日均產生停車業務數據70余萬筆,并實時通過大數據局,共享給各政府部門;日均聯動省、市車駕管系統7萬余次;日均推送城管部門欠費處罰數據800余件;推送交警部門道路違停3000余次。目前,路內收費泊位停車費收繳率超過90%,在全國實行路內收費泊位現場無人化管理且24小時收費的城市級智慧停車平臺排名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路邊停車,城管部門從柔性執法角度出發,對于7天繳費緩沖期內仍未及時繳費的,再給予車主15天的責令整改期,若責令整改期內仍未繳費的,再由各地城管部門開具行政處罰單。違停證據鏈包括車輛入場照片、駛出照片、駛入車牌特寫圖、駛出車牌特寫圖,由各區(縣、市)運營單位進行人工審核后,系統自動生成未繳費記錄,送各地執法隊員再次審核。違停信息經執法局審核人員審核通過后,在屬地執法局官網上進行公告,并截圖作為違停案件的告知證據。這大大減少了車主忘記付費被誤處罰的概率。

“智慧化”一直在路上

記者走訪相關人士了解到,在國家及地方政策的引導下,智慧停車建設趨于市場化、智能化、集成化發展,城市級停車服務當前也面臨智慧產品升級、解決方案優化設計、系統建設、運營一體化方向發展。寧波已搶占先機,以甬城泊車為代表的“智慧停車”在發展路徑和模式上具有較大特色。但在推廣和應用方面仍有不少空間,需要持續發力。

“以甬城泊車為例,目前仍有為數不少的停車場還沒有接入系統,要實現完全意義上的‘全城通停’,尚需市場化的手段和政策引導雙向發力,打通智慧停車的全產業鏈,使其能更多地惠及甬城車主,讓停車付費越來越便捷。”寧波工程學院教授、建交學院院長張水潮認為。

“同時,平臺應注重數據的開發分析,對市民的停車習慣和特點進行深入分析,廣納民意,為規劃建設公共停車場和劃設路內停車泊位提供決策參考。”張水潮表示,停車管理技術日新月異,未來,寧波智慧停車要緊跟時代潮流,以車主需求為重,尤其在停車場尋找車位、自動泊車、反向尋車等方面進行探索,讓“智慧停車”實至名歸。

此外,有關專家也提出,在國內各大城市推行“智慧停車”的過程中,欠費及拒付費始終是“老大難”問題。因此,在優化APP、全面普及視頻采集設備等技術手段的同時,還將明確繳費期限,推廣欠費處罰,探索公共信用信息的整合歸集,盡可能形成閉環監管,以減少欠費、拒付等行為的發生,“只有通過公開、透明、規范的監管措施,才能夠保障公平性,提升城市的管理效率,維護車主的合法權益”。(楊緒忠)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