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推進非道路移動機械專項整治 斬斷移動污染源“黑尾巴”

(工作人員查看非道路移動機械的環保號牌。 李昆勵/攝)

華聲在線4月7日訊(記者 李昆勵)為進一步改善長沙空氣質量,鞏固藍天保衛戰治理成果。4月7日,長沙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局對轄區內工地非道路移動機械開展了專項執法檢查,查看設備是否懸掛環保號牌,并組織第三方檢測機構對設備排放情況進行監督性檢測。

據悉,柴油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是主要的移動源污染,其尾氣排放一直是大氣中顆粒物和氮氧化物的主要來源。根據長沙市大氣污染源解析結果,長沙城區本地污染排放對PM2.5生成貢獻約占43%,本地貢獻中,移動源約占32%,其中柴油車占比18%。長沙市另一重要污染物“臭氧”影響中,本地污染物排放是臭氧出現高值甚至超標的關鍵因素,本地貢獻中,移動源約占73%,其中柴油車占35%。

“這臺挖機已進行編碼登記并懸掛了環保號牌,為2019年5月生產,屬于國三排放階段的非道路移動機械。”在長沙火車站附近的地鐵7號線一期工程3標段四工區,一臺小挖掘機正在進行地下管線改遷溝槽施工,長沙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局工作人員鐘毅查看了該設備的基本信息。

鐘毅告訴記者,3月15日,長沙市藍天保衛戰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長沙市2022年非道路移動機械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提出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號牌懸掛率、排放達標率“兩個百分百”總要求,“這次行動就是為了落實方案要求,斬斷移動污染源的‘黑尾巴’。”

(第三方檢測人員正在對設備尾氣排放情況進行檢測。 李昆勵/攝)

在檢測現場,來自湖南華中宏泰檢測評價公司的采樣員戴李盛將一根長長的管子插入挖掘機尾氣排放管中,工作人員三次發動挖掘機并不斷加油,戴李盛手中的透射式煙度儀終端顯示出檢測到的三組數據。“三次測量的K值分別為0.43、0.38、0.39,均未超過0.8的國家標準。”戴李盛告訴記者,本次檢測顯示,該臺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正常。

今年3月,長沙市生態環境執法局聯合市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開展施工工地非道路移動機械及揚塵污染控制情況檢查14家次,責令現場整改未開展編碼登記、工地裸土未覆蓋、道路未硬化等問題9個,指導6位機械主通過微信進行編碼登記,對3臺超標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予以立案查處。聯合交警部門常態化開展路檢路查工作,科學調整執法點位。共開展執法行動15次,抽查柴油貨車257臺,處罰超標車輛46臺。

鐘毅告訴記者,下一步,長沙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局將持續加強移動污染源監管,全力打好藍天保衛戰,保障長沙市“PM2.5平均濃度每立方米低于40微克”目標實現。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