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湘江新城將進入首期集中開發期

湘江新城將進入首期集中開發期

依托自由靈動的水系統組織居住功能 構建宜居宜業全新的生態片區

湘江新城規劃效果圖。 受訪單位供圖

株洲晚報融媒體記者/張威

年后,我市土地市場迎來重磅消息:市城發集團正式對外公布湘江新城的土地推介事宜,片區將進入首期集中開發期。

位于天元區主城區南部區域,湘江上游以西

湘江新城又名濱江產業新城,位于我市天元區主城區南部區域,湘江上游以西。新城北起西站南路,南至長株潭南環高速公路,東起湘江,西至武廣高鐵,總面積36平方公里,與天易科技城相輔相成,處于天元區與南部鎮域交界的位置。

隨著長株潭湘江建設和株洲南下戰略的逐步推進,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湘江新城作為新時期株洲湘江開發和城市建設的重要抓手。2011年,市規劃部門和市交通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委托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和市規劃設計院聯合編制湘江新城規劃。

規劃范圍共涉及群豐鎮的響塘村、白蓮村、合花村等16個村的用地。2019年-2021年,該片區主要以土地征收和地塊整理為主。如今,片區正式開啟對外招商引資和土地推介,預示著這里或將開啟河西地區新的增長點。

形成“一心、兩片、兩帶、多廊”的結構

2017年,市規劃部門就已經初步明確湘江新城片區的規劃,依山傍水的湘江新城,在空間上將形成“一心、兩片、兩帶、多廊”的結構。

通過環滄水湖布置行政、文化、體育、商業、辦公等功能區域打造的公共服務核心,將宜居生活片與創新產業片結合在一起,并將湘江風光帶融入其中,形成濱水景觀的旅游文化。

在宜居生活片和創新產業片之間,利用地形與自然資源形成一條南北貫通的生態廊帶,承擔著研發、居住的功能。“多廊”是指在規劃區域內,結合山體和用地布局形成的橫向聯系湘江和西側山體的多條生態走廊。

根據規劃,該片區控地規模約為17.38平方公里,規劃本地居住人口為20萬-25萬人,規劃就業人口約15萬人,總投資約288億元。整個片區分三期,共計10年完成開發,由市城發集團負責。

構建宜居宜業全新的生態片區

記者從市城發集團了解到,片區首期開發時間為2021年-2025年,將集中開發以滄水湖為核心景觀的約4平方公里的生態商務區,預計實現入住20000人。

在配套上,規劃建設2所高中、3所初中、7所小學。1個綜合性醫院、1個婦幼保健院、1個市級休閑體育中心、1個市級專業體育場館有機分布于新城內,新城社區中更設有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醫療服務中心等文化醫療設施以及社區級體育設施。

在交通上,對外,湘江新城毗鄰株洲西站,城際鐵路從規劃區域內經過并設有城際軌道站點;對內,規劃利用湘江、湖、港等水資源的特色水上巴士線路,打造以“慢行通廊+慢行區域”組成的分級慢行交通系統與安寧街區,突出慢、隱的生活態勢。

目前,湘江大道、濱江大道、淺塘路已竣工通車;武廣大道已開工建設,計劃2022年底竣工通車。這個依山而建、臨水而設的城市新城,將通過三縱(生態共享軸、城市生活軸、濱水活力軸)三橫(北部水景生活軸、中部山水景觀軸、南部生態郊野軸)的景觀軸線與通廊構建宜居宜業全新的生態片區。

具備交通、生態和產業配套三大優勢

東臨湘江,西鄰天易科技城和武廣新城,北接建寧大橋,這樣的地理位置給湘江新城帶來了三大優勢:交通、生態和產業配套。

株洲西站、株洲南站兩大交通樞紐,湘江大道、西環線、南環線、京港澳高速、王家坪立交、建寧大橋等路網和橋梁交錯,片區內規劃了“五橫四縱”的成熟交通體系,有序銜接,高效便利。

生態方面,片區位于株洲湘江上游段,遠離城市老工業區,環境優美,且坐擁約9公里的湘江濱水風光。新城依托湘江大道以東,以及湘江以西和慢城大道以北的地區展開,加強湘江景觀功能價值的縱深滲透,實現湘江與城市建設的互動,打造與湘江連為一體,由湖、濕地、河港構成的新城內部水系統。同時建設將滄水湖、湘水濕地相連的河港,依托自由靈動的水系統組織居住功能,形成若干水社區,與水相伴打造我市宜居新天地。

在產業配套方面,因為與武廣片區以及天易科技城片區相鄰,可共享產業及配套資源。充分發揮交通、生態及濱水優勢,融合“智慧+、健康+”產業項目和服務要素,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智能化、健康化的應用場景和生活方式,從而把這里打造成株洲市最具有科技感和居住品質的“宜居新水岸,智慧健康城”。

除了與周邊片區共享的配套產業外,片區擬計劃重點發展研發創新、服務外包、核心制造等產業,引導全國乃至全球高端產業、高端人才、高端服務的聚集,銜接北部高新區、西部太高園區,通過多元化的產業空間,與太高園區共同打造湘江科技城,實現產業和居住同步發展的樂業新局面。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