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以大數據“天眼”破解環境監管難題

株洲“電力大數據+環境監管”平臺。(資料圖片)

戴 鵬

“輸入企業名稱,立即跳出數據分析。如果兩條曲線高度持平,說明企業產污、治污設備運行正常。” 1月21日,株洲環境監察人員正在操作“電力大數據+環境監管”平臺,對企業環保設施運行情況進行實時巡查。

近年來,在省環境監察局的支持下,株洲不斷推進“電力大數據+環境監管”改革,成果顯著。由該市國投智慧城市產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建設的“電力大數據+環境監管”平臺,有效破解不法企業與生態環境部門“躲貓貓”,環保設施建而不用、時開時停的監管執法難題。

目前,該平臺已升級迭代至4.0版本,是全國最先進的以大數據“天眼”實現環境精準監管的技術方案,先后入選“湖南基層改革探索100例”案例名單、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典型的優秀案例,獲評全國電力系統電力大數據優秀應用創新成果獎等榮譽。

高效:治污設備“線上盯”

株洲是工業大市,現有市場主體31.3萬戶,其中部分企業生產過程對大氣、水體環境影響較大,監管也較難。該市環保部門過去主要靠巡查抽查“海底撈針”,以及群眾舉報“貓捉老鼠”。日常巡查,每名執法隊員負責監管的企業多達2408家。

人管不過來,大數據來管行不行?2017年10月,株洲在全省率先建設“互聯網+”技術監控污染物治理設施項目,并持續迭代升級。

2021年初,株洲市以智慧株洲平臺為核心,對接省電力大數據平臺,集成“互聯網+”環保設施監控、生態環境移動執法、市長熱線督辦等平臺,推出“電力大數據+環境監管”平臺4.0版本,形成一套實現線上線下聯動預警、現場精準執法和熱線督辦等功能,“領跑”全國的大數據環境監管解決方案。

“4.0版方案,真正構建起了大數據背景下的全市生態環境監管機制,有力推動了市域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株洲市國投智慧城市產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說,讓全市環境管理更加科學、高效、便捷。

“電力大數據+環境監管”平臺4.0版本豐富了株洲全市生態環境網絡監測體系,轉變傳統的人工環境管理機制,通過綜合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數字挖掘與模型技術、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化技術實現創新型的環境管理機制,有效解決了生態環境部門監管執法人員的不足難題,全面提高了株洲環境監管水平和效率。

數據顯示,株洲目前已在674家企業建設了3140個監測點位,對全市重點企業全流程的產治協同無縫管理,實現了各類污染源監管全覆蓋。

精準:環境執法“及時管”

嘀嘀,您有一條新消息……近日,茶陵縣生態環境局執法人員在“電力大數據+環境監管”平臺收到預警:某竹木加工企業刨機生產線的除塵設施未開啟超過1個小時。

執法人員立即趕往現場,精準地找到數據異常原因。原來,該企業除塵設施自動啟停電器件損壞,工作人員未及時執行手動啟動,導致環保設備停止運行。

執法人員隨即現場制作監察文書,向企業負責人下達指令,要求其盡快對損壞的電器件進行維修。

“我們利用每日預警、實時預警和超前預警等13個數據模型,監管著各類生產企業排污與治污情況。”株洲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說,利用大數據高科技平臺打擊環境違法,實現了“執法人員一次也不空跑,違法企業一次也跑不掉”的精準監管。

株洲是全國首個將“電力大數據”應用到環保監管工作的城市。根據“散亂污”企業白天不生產、晚上偷偷干、隱蔽性強等特點,“電力大數據+環境監管”平臺通過收集全市所有企業晝夜用電負荷差等情況,與領取排污許可證的白名單企業進行大數據智能分析比對,從而精準篩查出未發放排污許可證的企業。

通過現場核實,2020年以來株洲全市累計發現并查處900多家未領排污許可證的未批先建生產企業,還查處關閉了100多家非法企業,使得污染企業無處藏身。

2021年初,株洲被確認為全省“電力大數據+環境監管”平臺試點城市。通過優化數據模型,同年7月,該平臺新預警模型試運行,預警信息處置率達100%,實現完全杜絕全市企業通宵生產、節假日生產不開啟環保設備問題,環保設備晚開、早關現象減少90%以上。

據了解,通過“電力大數據+生態環境監管”平臺建設,株洲企業違法生產、偷排等現象逐年大幅度下降,2020年處置企業數只有2017年的29%、群眾投訴量只有2016年的50%。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