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皇后”的創業之路

本文轉自:檢察日報

徐亞紅(右)直播帶貨售賣“常金”大米

“常金”米業坐落于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楓香路60號。我驅車前往采訪“常金”米業創始人徐亞紅時,未到路口,就聞到了濃濃的米香。

徐亞紅是江蘇省人大代表,曾獲評常州市勞動模范,被贊譽為“大米皇后”。34歲開始創業,歷經20多年風雨,徐亞紅從一名下崗女工,變成一名成功的企業家,這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徐亞紅文化程度不高,對市場卻有著極其敏銳的嗅覺。34歲,她下崗后,賣過保險,也做過推銷員,幾經折騰后,她決定自己創業。

2000年,常州凌家塘蔬菜批發市場剛剛興起,徐亞紅租了間租金便宜的大米交易攤位,做起批發大米生意。“糧油生意一分利”。大米價格一直較為平穩,銷售競爭激烈,賺錢并不容易。在銷售過程中,徐亞紅萌發了做自己品牌的念頭。她注意到金壇溪港無污染,生態環境極佳,這完全是種植良米的好土壤啊!2002年,徐亞紅和當地鎮政府合作,在農戶中推廣種植香米新稻種,1000畝農田由徐亞紅提供種子和種植技術,成熟后以高于市場收購價10%的價格收購。第一年成品出來后,大米品質非常好,徐亞紅也由此注冊了“常金”大米品牌。

20多年前的市場還是散稱時代,顧客買米一般用塑料袋提回去,或用大袋子扛回去,很不方便。徐亞紅靈機一動,何不嘗試小包裝?她成了市場上將大米做成小包裝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經過創業初期的迷茫,她發現,如果想在同行中勝出,必須有不一樣的銷售模式。當時,中小超市在常州“遍地開花”,但是超市卻不賣米,徐亞紅就到一家家超市推銷“常金”大米。2001年,徐亞紅與樂購、歐尚等大型超市簽訂合作協議,小包裝大米進入各大超市。每次送貨前,她都要檢查大米質量,受潮、發黃的大米絕不出門。品質優良、便于攜帶的“常金”大米很快成為中小超市的“新寵”,短短幾年,“常金”大米在常州超市的占有率達7成以上。

采訪過程中,廠房內“轟隆隆”的機器聲引起我的注意,三臺全自動化機器抓手正迅速、麻利地將大米灌袋、封袋、打包。“分毫不差,一粒不差。”徐亞紅介紹,這是她今年剛投資引進的全自動化裝卸設備,每顆大米都經激光掃描,成色差、個頭小的米粒被篩選到下方管道,只有標準規格內的大米才會輸送到運輸帶上進行灌袋。

“引進這套自動化機器設備,至少可以減少四個人力。”徐亞紅說。品牌打響后,市場供不應求。徐亞紅就琢磨著如何提高效率和質量,“你別小看這臺機器,價值10多萬元呢。”在大米實驗室,她指著一臺不起眼的黑白機器說,“這臺機器能準確測出一顆大米的蛋白質、水分和淀粉含量,就是大米的口感值。”

不僅耕種、生產、銷售大米,徐亞紅對大米還有著獨特的情結,她把公司三樓打造成一個大米陳列館,館內以糧文化為主題,展示了中國幾千年來的農耕文化,陳列柜上擺放著五谷實樣,圖文并茂地介紹大米從育種、播種到收割的過程,讓參觀者更懂得珍惜糧食。

徐亞紅還在孟河近1000畝的種植基地中辟出一處稻米文化科普教育基地,每到播種、插秧、收割的時候,邀請孩子們來體驗農時農事,了解糧食知識。如今,大米陳列館還成為許多學校的科普基地,吸引了來自無錫、蘇州、南京等地的學生參觀。

2012年2月,徐亞紅當選為江蘇省人大代表后,在多次會議上提出要高度重視糧食問題。結合常州實際,她提出關于研究吸收年輕人從事農業、回鄉種地的建議,并建議政府研究出臺科學合理的補貼政策,扶持農業和糧食生產。她還關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在江蘇省兩會上提出《關于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議》。她建議江蘇省委省政府出臺政策,對農業生態進行補償,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逐步提高補償標準、擴大補償范圍。“對水稻田等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僅保障糧食安全,更保障農民利益,最終受益者是整個社會。”徐亞紅說。

關鍵詞: 之路 大米 皇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