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納斯河又變回了我們小時候見過的樣子”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蓋有軍 通訊員 朱文斌

水清兩岸綠,濕地候鳥飛。

10月的瑪納斯河,蜿蜒流淌,碧波蕩漾,河道兩岸生機勃勃。


【資料圖】

“經過幾年治理,瑪納斯河又變回了我們小時候見過的樣子,瑪納斯濕地的美景又回來了。”在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該公園管理局管護隊隊長劉永軍正期待著與天鵝的新一季“約會”。舉目南眺,秋日陽光下,天山北麓依連哈比爾尕山上的冰川,正釋放出一滴滴冰雪融水,最終匯聚成瑪納斯河,河水流過瑪納斯縣境內的中部平原,形成了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而這里,正處于世界候鳥遷徙三號線上,是候鳥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地,更是候鳥飛越天山的“能量補充站”。每年秋季,數百萬只可愛的精靈千里迢迢來到這里,演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故事。

8月30日,騎行愛好者在瑪河景觀帶騎行,享受戶外運動的快樂。朱文斌攝

瑪納斯,因古代瑪納斯河沿岸有巡邏的士兵而得名。從空中俯瞰,瑪納斯河逶迤在群山之間,由東南轉向西北,繼而拐向北方,進入沙漠。瑪納斯河,是準噶爾盆地南緣最大的一條融雪型山溪河流。而瑪納斯河流經的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地處天山北坡經濟帶中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

劉永軍從小就在瑪納斯河邊長大,童年時期和小伙伴們在河里撿石頭、摸魚的畫面,一直印刻在他的記憶深處。然而,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在瑪納斯河陸續建起采砂場,最多時曾達38家,致使河道里堆積了許多廢棄砂石料。每到春、夏、秋三季河水下行,水流不斷沖刷侵蝕河道兩岸,對沿岸基礎設施及耕地造成嚴重威脅。

2019年,瑪納斯縣和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被自治區確定為兵地融合發展綜合性改革試點。針對瑪河流域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環境污染等突出問題導致流域生態環境趨于惡化的現狀,兩地多次實地調研論證,成立工作專班,積極爭取中央重點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開展瑪納斯河生態治理修復工程。

瑪納斯縣瑪納斯河水利管理處副處長張玉海介紹,近年來,瑪納斯縣嚴厲打擊非法采砂、非法取水、非法排污的違法行為,累計投入5億元,加快推進瑪納斯河流域上下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為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生態基礎。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瑪納斯縣與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建立共管共建機制,投資1.05億元完成瑪河東岸河道和岸線整治28公里,提升河岸的整體性和穩定性,先后關閉瑪河兩岸38家砂場,對河道、岸線范圍內挖砂采石區域進行平整、恢復,河道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投資3.95億元打造瑪河流域生態綠色廊道,完成人工造林353畝、天然林保護修復500畝。把瑪河文化、碧玉文化和鳳凰文化融入河道生態修復項目中,將瑪河打造成為一條集展示形象、娛樂健身、休閑科普為一體的濕地生態綠帶。

資料圖 通過開展瑪納斯河生態治理修復工程,如今的瑪納斯河兩岸已成為水清河暢、人水和諧的綠色生態發展空間帶。葉爾蘭 攝

今年6月,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在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首次觀測到野生大天鵝自然繁殖,說明當地生態環境達到較高水準。

“環境友好、向善,可以把很多鳥兒留下來。”劉永軍說,這一發現讓他倍感驚喜和自豪。

張玉海介紹,近年來,瑪納斯縣在春、夏、秋三季,持續向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紅柳公園、沿河公益林進行生態補水,年生態補水總量達1000萬立方米以上。兵團八師石河子市則持續向瑪納斯河下游生態補水,使干枯幾十年的瑪河古道煥發生機。

今年,瑪納斯縣全面落實河長制,將轄區18條河流納入河長制管理,明確縣、鄉、村三級河長88名。

瑪納斯縣委常委樊衛強表示:“我們將持續抓好突出問題整治,嚴厲打擊非法采砂、非法取水、非法排污等違法行為,推動石瑪兩地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打造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宜居環境。”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