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改造鹽堿地 原來“新鮮”是這樣養成的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喀拉蘇鄉的養殖基地。


(資料圖片)

近日,新疆“海鮮”大豐收,地產的羅非魚、南美白對蝦、澳洲小龍蝦等水產品紛紛上市,出現在各大超市的水產品銷售柜臺上,甚至出口到俄羅斯、馬來西亞、芬蘭等傳統漁業強國。新疆創造出亞歐大陸腹地特有的“新鮮”。

新疆地處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擁有大量的鹽堿地資源,一些適合發展鹽堿漁業的地區引起了科技人員的高度關注,科研機構和養殖單位利用鹽堿水成功養殖出南美白對蝦、河蟹、羅非魚等品種。

鹽堿地改造的養殖池

怎么才能讓魚苗在鹽堿水里隨遇而安呢?科研人員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南美白對蝦養殖為例,科研團隊采用鹽度逐級下降的技術方法,讓蝦苗一點點適應環境,這個過程稱為“淡化”。并試驗出了一套“鹽堿養殖方法論”:先檢測水質,看看多什么、少什么,再把最適合養殖、成活率最高的種苗交到養殖戶手中養殖。

兵團十四團的天鵝湖養殖基地是新疆鹽堿漁業養殖的典型,企業通過把科研團隊請過來的方式,測水質、測元素,確定了天鵝湖最適合養殖青蟹、南美白對蝦。然后簽協議、引技術,掌握了鹽堿養殖“黑科技”,這才迎來了天鵝湖的青蟹、南美白對蝦大豐收。

天鵝湖濕地。

“新鮮”成功的背后,是廣大群眾、科研團隊、企業、政府各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結果,其中最為關鍵的是科學技術的支撐。正是依靠科技領域的創新與突破,深居內陸、遠離海洋的新疆,才能通過科學管理和環境保護克服養殖過程中的種種難題,才能緊密結合本地的氣候特點、水資源和土地優勢,成功找到適合本地實際的養殖模式,為本地乃至國內外消費者品嘗“新鮮”水產品創造條件,更為本地群眾拓寬了致富路。

指導專家:自治區水產學會秘書長熱西地古麗、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主任胡建勇

(組稿:張賞華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人民網、新華網、新疆日報、兵團日報、中國水產)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