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 借助外力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近年來,衡水市農業種植結構不斷優化,設施蔬菜面積達46萬畝;建成優質梨、深州蜜桃、設施葡萄和設施桃四大果品基地,共計45萬畝。全市培育了4個國家級農業園區、19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和33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近千家市級以上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晶瑩溫潤的香瓜,紫中帶亮的茄子……近日,記者在棗強縣馬屯鎮史家屯村的果蔬大棚內看到,村民們正在整枝打杈,采摘分揀,忙得不亦樂乎。村民王蘭所指著棚內的香瓜說,他們在縣鄉政府幫助下,直接與北京新發地對接,打通了銷往北京市場的渠道,并借助新發地的優質種源和先進種植管理技術,實行標準化種植,提高了果蔬產品的品質。

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推進果蔬進京,是衡水市借助外力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該市按照“產業振興強市、結構調整富民”的決策部署,與北京新發地在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建設集果蔬種植、分揀加工、冷藏保鮮在內的育、種、儲、加、運、銷、游一體化的產業基地,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實施“果蔬進京”,推動農業結構加快調整

近年來,衡水市農業種植結構不斷優化,設施蔬菜面積達46萬畝;建成優質梨、深州蜜桃、設施葡萄和設施桃四大果品基地,共計45萬畝。全市培育了4個國家級農業園區、19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和33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近千家市級以上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帶動了種植業結構調整。然而產業發展依然需要市場的支撐,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刻不容緩。

聚焦北京市場需求,努力打造綠色農產品基地,更多的優質農副產品走進了北京市民的“菜籃子”“果盤子”,從而帶動了衡水農業的高質量發展。衡水市把與北京新發地深度合作作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提出依托與北京新發地的戰略合作,實施“果蔬進京”行動,在規模化種植、品牌建設、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提升農業價值鏈、推動農村改革上實現新突破。在“借船出海”中推動全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高質量發展。

衡水距離北京兩小時車程,大廣高速穿境而過,把衡水人民和京城百姓緊密聯系在一起。立足250萬畝結構調整和特色產業示范區,該市圍繞發揮本地優勢,建設北京“菜籃子”衡水基地,由北京新發地負責種子和銷售兩端,農民負責中間環節,依托北京新發地將衡水市更多優質農產品推向首都市場,帶動農業產業發展,助推農業種植結構調整。

2020年12月12日,該市與北京新發地在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董事長張玉璽以及市場里10位單品銷售大王、經營大戶等出席簽約儀式。各縣(市、區)組織與會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與北京新發地銷售大王、經營大戶進行了對接交流,就建設生產基地、加大產銷對接等事宜進行了深入商談。

全力打通綠色農產品生產標準、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生產分配流通等各環節堵點,推動綠色優質農產品上規模、擴產量、成批量。衡水市謀劃了32個特色果蔬單品種植生產基地;建設新發地(安平)物流園、武強縣新發地蔬菜運輸專線、桃城區農產品交易市場等5條新型“北京—衡水”綠色農產品物流專線;桃城區鄧莊鎮高端農產品交易市場也正在進行選址。武邑縣與北京衡水企業商會、北京新發地簽訂了投資1億元的項目合作協議,助力武邑縣建設“北京新發地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新發地物流專線基地”。

該市還成立了工作專班與北京新發地進行溝通對接,結合農業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基礎,著力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競爭力強的農業特色產業,通過建立“北京新發地+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全力打造京津冀綠色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推動全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攜手合作共建,助推果蔬產業邁向高端

“這些黑長茄是我們跟北京新發地的‘茄子大王’李軍合作種的,今天裝滿車明天就能端上北京市民的餐桌,銷路根本不用愁!”負責基地管理的村民韓日壽說。日前,冀州區西王鎮東羅口村的溫室大棚里綠意盎然、暖意融融,在濃翠欲滴的綠葉掩映下,一排排紫油油的長茄掛滿枝頭,個個形態飽滿,煞是喜人。

借助“果蔬進京”的東風,去年東羅口村與北京新發地“生菜大王”“茄子大王”“西葫蘆大王”等多名蔬菜經銷商合作成立了京羅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設占地5000多畝的北京新發地果蔬驛站示范園區。其中,黑長茄種植園區占地500畝,一期10個溫室大棚以及配套的冷庫和分揀中心已經建成投用。

“蔬菜在澆水施肥、整枝打葉、結果采摘等每一個環節都得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的標準來,就拿溫度和濕度來說,光照少、氣溫低就會導致茄子生長得慢、果型不好,濕度太大就容易有病蟲害,這就必須投入更多的耐心,精細管理。”談起種大棚茄子可能遇到的問題,韓日壽頗有經驗地說。為了種好大棚蔬菜,公司還聘請了山東壽光的技術員常駐村里,一旦出現病蟲害等問題,技術員會手把手地指導。村民們高興地說:“俺們只管種菜、數錢就行了。”

目前,冀州區與北京新發地的合作成效正在顯現。以李軍為首的北京新發地商戶組團發展標準化種植基地,種植品種適銷對路,已發展西紅柿、西葫蘆、西瓜、毛豆、花生、豆角、紅薯、茄子、葡萄等10多個品種,預計到今年年底達到5萬畝的種植規模。

像冀州區一樣,北京新發地銷售大戶在衡水紛紛建設種植示范園,在產地統一采用先進種植技術,分大棚和陸地兩種方式,聘請技術人員,全程指導。通過示范園,讓周邊農民學會科學種植方法,按照市場化的方式來管理。所有種植基地將納入新發地智慧云倉的管理平臺中,種植位置、面積、品種、上市時間、相關負責人等信息,自動化錄入,實時動態可查詢,產品信息可追溯。

為了加強供應鏈管理,衡水市在種植園附近配備了農產品分揀中心,引入先進的生產線,對農產品進行分級分選,統一包裝。為了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雙方合作項目關口前移,直接在分揀中心完成食品安全檢測,并與北京新發地實行共建互認機制,完成檢測后開具檢測證明和產地證明,產品運到北京后可以免檢直接銷售。

緊鄰北京的產地優勢吸引了眾多北京新發地商戶的投資目光。今年,李軍還在棗強縣投資建設了百畝蔬菜大棚,將這里作為他重要的種植和直采基地。“山楂大王”王艷麗在衡水種植了百畝山楂園,她還希望找到山楂深加工的合作伙伴。

各縣(市、區)也各顯其能,借助與北京新發地合作,采取差異化策略錯位發展。武邑縣采取雙方共建種植基地的模式,與北京衡水企業商會共建特色農產品種植基地,規劃蔬菜種植面積3000畝;與“辣椒大王”王淑娟共建5000畝糯玉米與小米椒間作種植基地,后續將增上深加工項目。該縣還與紅薯大王邊書平共建了3000畝“西瓜紅”紅薯種植基地,與北京凱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3000畝紅薯土豆種植基地。目前,該縣紅梨、韭菜、芽菜等特色農產品進入北京市場,年供應量突破4000余噸,可實現銷售額2500余萬元。(陳鳳來)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