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碩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10月19日  第 06 版)
10月16日下午,兩只受救助的東方白鸛離開皖南國家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野化棚,在短暫適應后走進安徽省池州市月亮湖濕地,回歸大自然的家園。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兩只東方白鸛是國網安徽電力“汪湜護線愛鳥創新”工作站領銜人汪湜和護鳥志愿者去年在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灘涂上發現的,當時飛羽折斷,受了重傷。經過一年多的精心養護,逐漸恢復了健康。
“東方白鸛的成功救助,得益于汪湜和志愿者團隊的全程關注。”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徐文彬說,多年來,護線愛鳥志愿者先后救助野生動物139只,為10余萬名中小學生科普鳥類保護知識。
汪湜及其團隊的愛鳥護鳥工作是池州野生動物保護的一張亮麗名片,也是池州生態保護的縮影。
池州,亦名“秋浦”,是長江南岸重要的濱江港口城市。“一城山水滿城詩,半城湖光半城林”是池州的生動寫照。近年來,池州市委、市政府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打造最美長江生態廊道,成功創建全省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森林旅游示范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全市森林覆蓋率60.76%,環境空氣質量穩居全省前列……來到池州,就能夠窺見美麗中國的秀美一角。
■ 綠為基 文賦魂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首流傳千年的詩歌將池州推向世人面前。
走進位于池州市區的杏花村文化旅游區,亭臺樓閣掩映在綠水青山之間,讓人恍然回到了盛世大唐的江南雨季。
杏花村文化旅游區導游告訴記者,公元845年,時任池州刺史的晚唐著名詩人杜牧在杏花村行春遇雨,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清明》詩,從此杏花村名揚天下。
為保護這個享譽中外的歷史文化品牌,池州歷屆政府都付出了極大的心力。
2012年3月,池州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杏花村文化旅游區的意見》,拉開了復建杏花村的大幕。
“從2015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運營以來,杏花村文化旅游區圍繞千年詩意之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旅游接待量達6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4億元。”杏花村文化旅游區負責人房永安介紹說。
除了杏花村,池州市境內還擁有極為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有1個5A級和17個4A級景區。世界地質公園、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華山,亞洲重要濕地、享有“中國鶴湖”之稱的升金湖,“華東地區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牯牛降以及面積是西湖近兩倍、如綠色明珠鑲嵌在城市之中的平天湖都坐落此地。
登上位于池州市主城區東側的平天湖的觀景步道,視野開闊,山影疊翠,天空中一排排的白鷺、大雁將倒影投射在平靜的水面。
池州市林業局科技中心主任陳勁林告訴記者,面對這樣的美景,唐代詩人李白發出了“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的感嘆,抗金名將岳飛亦欣然寫下“好水好山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的詩句。
“在池州,你就可以看見美麗中國。”池州市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章國林自豪地說。據了解,近年來,池州市以打造綠色轉型示范區和森林旅游新標桿為目標,森林旅游康養產業增勢強勁,日益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2023年1-8月份,全市共接待游客5570.84萬人次,同比增長37.33%;實現旅游總收入568.14億元,同比增長30.77%。
■ “森”呼吸 慢生活
走進位于池州市貴池區馬衙境內的九華天池森林公園,潺潺的溪流畔,一位老人手持竹制的簡陋魚竿正老僧入定般垂釣。
“有沒有魚沒關系,我只是找個事情干,多吸吸森林中的負氧離子。”老人告訴記者,他來自浙江,到這里來享受慢生活,進行森林療養。
公園森林覆蓋率93%,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達到1萬個以上。九華天池森林公園開發負責人劉根友說,“我們這里開展森林浴、負離子保健、太極、瑜珈等項目,目前正結合地方民俗文化,建設皖南民俗文化博物館,將當地的儺戲融入游客體驗中,讓來此康養的人得到身體和心靈的雙向治愈。”
據池州市文旅局二級調研員包曉明介紹,池州人均濕地面積、水資源、森林面積分別是安徽全省的3倍、4倍、5倍,景區負氧離子含量是世衛組織清新空氣標準的35倍。走進池州,可以通過邂逅“林”距離,沉浸“森”呼吸,享受慢生活。
近年來,池州已建成國家森林康養基地1個,省級森林康養基地5個,全國生態文化村4個,并建立了一系列森林旅游研學基地、科教實習基地,初步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合,多業態相交融的森林旅游發展格局。
■ “硒”生“金” 促康養
池州還有“一寶”——這里含硒土壤占國土面積的60.2%,是我國三大富硒基地之一。優越的“山、水、土、氣”生態本底,孕育了祁紅、九華黃精、西山焦棗等一批綠色有機農產品。
“北有長白山人參,南有九華山黃精”,道出九華黃精的品質。池州一直是業內公認的黃精種植理想地,也是國家級黃精產業優勢區。全市九華黃精種植面積超8萬畝,年產值百萬元企業超20家。
在池州市適四時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記者看到,茂密的竹林和杉木林之間,一株株葉片泛黃的黃精散落在山坡之上,與雜草和灌木各得其所地自然生長。
“我們基地種植的黃精都是近自然生長,不施肥料,以保證黃精的品質。”池州市適四時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花介紹說,作為安徽省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他們按照“三產融合、綠色循環”的發展模式,打造出完整的黃精產業鏈。同時通過流轉土地,已建設黃精林下規范化種植基地6000余畝,為周邊村民提供就業崗位400個,間接帶動周邊農戶2000余人增收致富。
除了黃精等中藥材種植加工,池州市還將黃精大健康產業和森林康養產業結合起來。在九華山山下的青陽縣廟前鎮高源村建設了九華黃精谷,從事九華黃精健康產業研究、開發、生產、展示及培訓為一體的大健康產業。
通過深度開發森林康養、溫泉康養、中醫藥康養等特色產品,池州培育出一批以“硒”游為特色的“旅游+療休養”“旅游+養老”的康養小鎮、康養基地、康養莊園。這契合了當代游客“從旅游到旅居”的健康需求和旅游觀念,獲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
在10月18日舉辦的“綠色中國行——走進生態池州主題公益活動暨長三角森林旅游康養宣傳推介活動”上,來自長三角三省一市林業、文旅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共同宣讀了《長三角森林旅游和康養產業區域一體化發展(池州)宣言》,(我們將)“共同建立健全長三角區域森林旅游康養一體化發展合作機制,創建一批特色森林旅游康養精品線路,聯手打造特色鮮明、要素齊備、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的長三角森林旅游康養品牌。”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 來池州 看見美麗中國2023-10-19
- 能源改革需充分考慮國情2023-10-19
- 什么是enf級板材2023-10-18
- 隆華新材擬使用不超6億元閑置自有資金進行現金管理2023-10-18
- 隆華新材2023年前三季度凈利1.76億元,同比增長73%2023-10-18
- 河北豐寧:理論宣講進村組 惠民政策暖民心2023-10-18
- 【橋見中國】海河上“橋”見夜里“津”彩2023-10-18
- 寧夏中衛:黃河中衛段現“鴛鴦鍋”景觀2023-10-18
- 2023年全國青少年體育工作會議召開 要求抓好青少年“三大球”工作2023-10-18
- 河北省首屆數字“三品”創新大賽開賽2023-10-18
- 文化讓旅游更有味④| 羅布人民俗文化“活”起來2023-10-18
- 我國優質機采棉加工方法首次獲澳大利亞專利授權2023-10-18
- 全國唯一在采礦山EOD項目復墾百畝耕地2023-10-18
- 【甘快看】甘肅“愛心媽媽”雙向奔赴“星星的孩子”:愿人人多一點愛2023-10-18
- 【甘快看】武威天祝:念好產業興旺“經” 走實鄉村振興“路”2023-10-18
- 【甘快看】甘肅省7部門聯合發文 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2023-10-18
- 旭輝永升服務總裁周洪斌再次公開增持50萬股2023-10-18
- 廣東:到2025年有效緩解超大特大城市“城市病”2023-10-18
- 烏魯木齊市實現順豐快遞同城半日達2023-10-18
- 135件!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廢止和宣布失效一批行政規范性文件2023-10-18
- 債務重組,佳兆業拋出了初步方案2023-10-18
- 第8次上架拍賣!重慶“東方明珠”環球歡樂世界項目“荒蕪”背后2023-10-18
- 2023中國(國際)亞麻紡織大會在銀川開幕2023-10-18
- 推廣便民服務舉措 江西將開展“社保服務進萬家”活動2023-10-18
- 江蘇張家港楊舍鎮:一條人大代表建議解18個動遷社區的充電難題2023-10-18
- 北京新修訂三項油氣地方標準 明年4月起實施2023-10-18
- 2023廣東濕地保護宣傳周暨候鳥護飛行動啟動2023-10-18
- 東華科技與尼安扎公司簽署4.91億美元EPC總承包合同2023-10-18
- 京津冀發布2項協同地方標準 涉未成年人保護等2023-10-18
- “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圈出銀發“夕陽紅”202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