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讓旅游更有味④| 羅布人民俗文化“活”起來


(資料圖)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李莉   金秋時節,塔里木河畔的胡楊正在完成金黃色“換裝”。觀賞塔河胡楊、游玩沙漠項目、體驗羅布民俗,尉犁縣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羅布人村寨里游人如織。“進入10月以來,每天客流量在萬人左右。”羅布人村寨景區管委會副主任田春祥說。

游客在羅布人村寨景區里體驗制作木盆。左哈熱古麗·吾斯曼攝

在沙漠里滑沙、騎駱駝、沙漠越野;泛舟在波光粼粼的湖水中,感受秋風吹拂,與胡楊樹近距離親密接觸;走進“打獵人家”“打魚人家”“羅布人家”等家訪點感受羅布人的日常生活;在羅布茶館喝一杯羅布麻茶;品嘗烤魚、烤肉、烤西瓜等特色美食;觀看獅子舞、做飯舞等特色舞蹈……羅布人村寨里豐富多樣的旅游業態令游客們流連忘返,尤其是“帕拉孜”紡織、卡盆(用整棵胡楊木制作而成的獨木舟)打魚、做木盆等羅布民俗體驗項目,備受游客歡迎。   “手上操作著,眼睛要注意看著線的位置、織布的顏色。”17日,“帕拉孜”民俗體驗區里,68歲的喬力潘汗·伊布拉音認真地給游客介紹注意事項。   “帕拉孜”是一種傳統手工紡織技藝,用羊毛編紡而成,圖案為彩色或黑白相間的寬條紋,可做地毯、床毯、裝飾品,也可作為馬、駱駝等乘騎工具的披毯。“聽家里老人說,以前人們都是用紡車紡線、織機織布,沒想到在羅布人景區體驗到了古老的紡織技藝。”山東游客周曉慧非常開心。

游客在羅布人村寨景區里體驗“帕拉孜”。左哈熱古麗·吾斯曼攝

穿上救生衣,小心地踏上窄窄的卡盆,學著打魚人阿木冬·巴拉提的樣子,手持魚叉,目光緊盯著水面,尋覓目標。卡盆打魚也是很多游客熱衷于體驗的項目。羅布人依水而居,靠打魚為生,68歲的阿木冬·巴拉提從9歲就開始上船捕魚了,“湖里有野生草魚、鯉魚、黑魚等,捕魚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尋找魚的同時,也要注意船的平衡度。”  在羅布人村寨景區里,有一大亮點是幾位須發皆白的百歲老人,他們精神矍鑠,布滿皺紋的臉上滿含和善笑意,時而用胡楊木認真制作木盆、茶碗、木勺等,時而演奏起獨它爾,演唱《紅玫瑰》等愛情故事,時而和游客交流、互動、合影。   “我喜歡吃羊肉,喝羅布麻茶,喜歡勞動,喜歡彈奏獨它爾和大聲唱歌,我們生活在這么美好的環境里,每天的心情都特別好。”被問及長壽“秘訣”時,107歲的蘇來曼·托合提笑瞇瞇地回應大家。

游客在羅布人村寨景區里體驗卡盆打魚。田春祥攝

拿起錛子、砍砍子等傳統木匠器具,一下下砍落木片,挖出一個槽,體驗完木盆制作技藝后,很多游客都喜歡和老人們合影。“特別喜歡他們親切慈祥的笑容,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游客郭鴻森說。   體驗了羅布人民俗項目后,游客還可以到羅布人文化展廳里,通過實物、圖片等,進一步了解羅布人的遷徙、與周邊社會族群的融合、康養長壽因素分析等。除了羅布人文化大廳,展廳里還有“烽燧和雷殿生廳”“塔里木河治理廳”,分別通過沙盤再現孔雀河沿岸的11座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漢代烽燧,展示了塔里木河綜合治理過程。

游客在羅布人村寨景區里和百歲老人交流、合影。左哈熱古麗·吾斯曼攝

羅布人村寨景區總面積134平方公里,世界最大的原始胡楊林保護區、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最長的內陸河塔里木河交匯于此。“我們將繼續合理利用景區里的沙漠、河流、湖泊、森林等自然景觀,進一步挖掘展示獨特的羅布民俗文化,不斷提高服務水平,豐富旅游業態中的文化元素,努力為游客提供多樣的旅游體驗。”田春祥說。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