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奮斗開新局 喜迎工會十八大·推進“產改”進行時】聚攏內外資源 全員創新創效

國網常州供電公司深化“產改”推動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團結奮斗開新局 喜迎工會十八大·推進“產改”進行時】聚攏內外資源 全員創新創效


(資料圖)

本報記者 黃洪濤 王偉 本報通訊員 蔣駿杰

《工人日報》(2023年10月06日 01版)

不久前,國網江蘇常州供電公司(以下簡稱常州供電)3項創新成果分別獲得2022年度中電聯電力職工技術創新二等獎、江蘇省職工十大科技創新成果和江蘇省職工“五小”活動省級優秀項目。

自啟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以來,常州供電持續推進職工科技創新工作,創新攻關模式,聚攏內外資源,完善管理機制,推動優秀創新人才和高質量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今年以來,常州供電兩個班組分獲全國工人先鋒號和國網公司工人先鋒號,1名職工榮獲省五一勞動獎章,1個班組榮獲省工人先鋒號。

集結人才 創新攻關模式

“我的團隊里有勞模先進、技術專家、青年創客,大家雖然來自不同部門,但都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大家用合約確定責任,明確方向,湊在一起‘啃骨頭’‘闖難關’,一起搞出了這個‘拆換線施工智能機器人’。”職工段家振感慨。

為了充分發揮創新人才集聚優勢,常州供電創新重點項目柔性攻關模式,通過“揭榜制”和“點將制+競聘制”相結合的形式組建柔性攻關團隊,確定項目牽頭部門、團隊負責人和成員,互相簽訂合約,集中優勢資源,實現了創新突破。

作為重點創新項目負責人,段家振利用這種模式跨部門集結建設部、科數部、設備部以及產業單位優秀人才,共同組建柔性攻關團隊,成功研發出輸電線路重要跨越段拆換線施工智能機器人,有效解決了輸電線路換線作業長期存在的施工周期長、作業風險高等問題,相關專利產品榮獲2023年電力行業設備管理與技術創新成果二等獎、2022年度常州市職工十大科技創新成果。

按照“層次分明、責任清晰、橫向聯動、縱向支撐”的工作思路,常州供電組建了“創客團隊”27支、“勞模骨干團隊”14支、“專家導師團隊”25支,分別對接創意征集、職工創新和科技創新等各層級的創新活動,實行“能進能出”和名單滾動更新機制,打造階梯型創新人才隊伍。

互聯互通 聚攏內外資源

“以前只是在自己的創新工作室搞創新,眼界和想法有限,自從加入了省公司和市總工會的創新工作室聯盟,通過交流學習,我們能從不同單位甚至不同行業取長補短,幫助我們搞出更好的創新成果。”勞模創新工作室帶頭人胡堅中是省公司營銷服務專業創新工作室聯盟副盟主,他充分利用聯盟系統內外資源,提升創新效能,率先在全省打造“電費經理人”服務品牌,為客戶量身制定《用電客戶電力體驗報告》1500余份,并攜手聯盟伙伴單位完成創新成果攻關10余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4項,為企業降損增效1億多元。

針對職工創新缺少幫手的問題,常州供電縱向牽頭江蘇省電力公司營銷服務專業創新工作室聯盟工作,橫向融入常州市總工會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聯盟活動,推動勞模創新工作室創新活動向“跨區域、跨專業、跨單位”的“三跨型”合作模式轉變,讓職工創新不再“單打獨斗”。

完善機制 加速創新孵化

“一開始我對搞‘電熱耦合項目’有信心,也有擔心。信心是覺得技術路線沒問題,前景肯定很好,擔心是需要不少資金怕不好申請。但是公司在審核了我的前期研究后,很快支持了研發資金,還在研發中期又專門劃撥了一筆費用,解決了我的后顧之憂。”職工袁俊球如此感慨。

通過對袁俊球勞模創新工作室“電熱耦合項目”實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常州供電全程跟進項目立項、技術研發、成果實踐,及時為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并協調產業單位和外部企業開展投產試用,有效加速項目成果轉化。目前該項目成果每年可為企業節省用能成本近100萬元,累計銷售利潤500余萬元,并榮獲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針對職工創新項目,常州供電實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全創新管理機制,加強創意征集和孵化的前置管理、攻關階段的監督指導,強化資源支持,注重成果轉化,推進榮譽申報,把好創新項目立項關、進度關、結項關,推動項目“開花結果”。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