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處 振興花開

8月23日新華網刊發報道

太行深處 振興花開

——山西靈丘鄉村走訪見聞


【資料圖】

航拍靈丘縣城。 新華網發(靈丘縣委宣傳部供圖)

初秋,太行山深處草木蔥蘢。行走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的鄉野田間,處處透著生機和希望。

大棚中,綠意盎然,山村土味特產暢銷全國;工廠里,農民變身產業工人,忙碌地完成著訂單;民宿旁,綠樹成蔭、河水潺潺,吸引各地游客來這里親近自然,樂享暑期……昔日一個個藏在深山人不知的小村莊,如今煥發新活力。

新征程上,這座依山傍水的“寶藏縣”持續深耕有機特色農業,同時積極培育鄉村新業態,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讓鄉村振興之花在山野間綻放。

有機農業托起鄉親致富夢

黃瓜清甜可口、虹鱒魚肉質鮮嫩、羊肚菌營養豐富,在日前舉行的第十屆中國·大同車河國際有機農業論壇上,不少參會人員品嘗到了當地正宗的“有機餐”。

位于靈丘縣南部山區地帶的紅石塄鄉車河社區,由上車河村和下車河村合并組成。“光禿禿的山上破爛的房,窮苦的人兒走外鄉;溝里的雞子山上的羊,灘里的有機蔬菜響當當。”當地人的一句順口溜,道出了這里從前的貧瘠,也描述了如今的喜人變化。

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條重要途徑。2013年,靈丘縣把有機農業作為農業發展的支柱產業,以車河社區為試點,探索特色農業發展新路。

針對有機農業前期投入大、技術要求高的特點,靈丘縣出臺了“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獎補辦法”等政策,同時創新“村社一體”產權制度和有機生產、有機社會、有機社區“三位一體”利益激勵機制,從農機具購買、技術指導等方面提供獎補資金,助推產業發展。

走進車河社區,一片綠油油的示范田映入眼簾,長勢十分喜人。“這批農產品即將進入豐收季,提前訂購的電話一個接一個。”有機農產品展銷中心銷售員李海霞說。

下車河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王春透露,種出好糧、好蔬菜的秘訣很簡單:有好的水源和土壤,并且全程避免使用農藥和化肥。“越是按照有機標準來,味道越好。”王春說。

2013年,王春成立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將全村1000余畝土地的經營權流轉到合作社,合作社再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給合作企業。合作社以土地為資產與公司按照3:7的比例進行入股,村民作為股東參與項目運營,即可產生“土地流轉、勞務就業、旅游服務、公司分紅”四項收入。

有機農業的發展壯大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給當地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

村民郭巧環記得,剛嫁到車河的時候,這里還是個貧困村,“村里撂荒地多,年輕人少。”那時她和丈夫在縣城里打零工,年收入不到2萬元。

“現在村里活多,咱都能干。”郭巧環說,加入合作社以后,她去田里種菜,到餐廳做服務員,丈夫在山上放羊,再加上土地流轉租金和收益分紅,兩人年收入近6萬元。

2013年到2022年,車河農業生產總值由30萬元升至500萬元,人均收入由2300元增加到21500元。

王春表示,目前車河已基本形成了“產儲加銷”的特色農業一體化產業鏈,村里人實現了靠“鏈”就業、“鏈”上增收。

截至目前,靈丘縣已建成有機食品生產基地3萬畝,其中有機認證基地13個,認證面積1萬畝、認證品種108個,有機農業總產值達5億元。

同時,全縣11個鄉鎮正在實施千畝有機種植和千頭有機養殖基地建設,讓廣袤沃野進一步邁向“綠富美”。

“抱團聯動”發展鄉村新業態

紅石塄鄉“90后”駐村大學生陳依回村工作已近一年。最近,不少同學趁著假期來到靈丘,請她幫忙設計行程。

“覺山寺內領略北魏遺風、唐河大峽谷中暢享激情漂流、蘋果園里體驗采摘樂趣……傍晚時分,躺進依山而建的民宿,枕著流水聲入夢。”陳依口中的這條游玩路線,是靈丘縣運用區域協同聯動新思維,發展鄉村新業態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靈丘縣探索“黨建引領+鄉村提升+資源抱團”的發展模式,以產業同質聯營、異業聯動等方式,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為破解沿河各村存在同質競爭的問題,緊鄰唐河的紅石塄鄉以黨建聯建為抓手,發揮沿河開發協調作用,統籌上沿河、下沿河兩村聯合打造“十里沿河”鄉村旅游項目。

下沿河村黨支部書記馬現禮說:“我們與上沿河村抱團,通過引進資金和人才,為村子找到了發展新路。”

“水上漂流就是規劃的項目之一。開業后,最多的時候一天能來1600多人。”項目負責人聶金龍介紹說,按照規劃,他們還新上了鄉村露營項目,節假日得提前預訂。

人氣旺了,村里的農副產品銷路也不愁了。“藍莓、苦蕎涼粉、食用菌……每天都有十來戶在漂流園旁邊擺攤,在家門口賣出了好價錢。”馬現禮說。

出了下沿河村,往東南方向走,行駛在唐河邊的公路上,抬眼望去,一棵棵果樹整齊排列。

“這就是紅石塄村月亮灣有機蘋果產業園,這邊是蘋果采摘區,那邊是蟠桃采摘區……”陳依當起了導游,“這里規劃的主要是蘋果、梨、桃。”

紅石塄村附近種蘋果的村子并不少,原先是單打獨斗,產業發展“小、散、弱”。據園區技術負責人李建軍介紹,現在鄉里對種植品類、設備采購、技能培訓等方面進行統一規劃,與省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幫扶機制,鼓勵周邊的種植戶加強交流學習,共同發展。

“通過現代化栽培和市場化運營,月亮灣逐步成為紅石塄鄉蘋果種植示范園區,將有效帶動產業品種、技術更新,讓種植更高產高效。”李建軍說。

“抱團聯動”的發展理念打破了不同村莊之間的產業發展壁壘,“一村一策”“串珠成鏈”讓各村的特色更“特”、長處更“長”。

2022年,紅石塄鄉7個行政村集體收入全都達到30萬元以上,全縣186個村集體收入全部超過10萬元,共同走上了連片發展、抱團振興的“快車道”。

鄉村“歸雁”變身振興“領頭雁”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返鄉7年后,段衛國讓小米成為家鄉的一張閃亮名片。

2016年,正值有機農業蓬勃發展之時,在縣里招商團隊的邀請下,在天津做生意的段衛國回到老家靈丘縣東河南鎮清泥澗村。

返鄉之初,家人并不理解,但段衛國對有機農業信心十足。“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更加注重食品安全,有機農產品前景廣闊。”逐漸掌握有機種植技術后,他種出來的小米成功進入京津冀等地的市場,最高賣到68元/斤。

能人回鄉,產業興旺。2019年,段衛國成立了“田脊梁”有機種養合作社,帶領村民流轉1000多畝土地種植有機農作物,2021年底,社員增至43人,人均年收入約34000元。

鄉村振興,離不開見識廣、理念新的返鄉“歸雁”。鄉村的悄然蝶變中,各類人才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中有號召力強的“帶頭人”,有懂技術的“田秀才”,也有善經營的“鄉創客”……

連日來,在趙北鄉龍王池村的水田養殖基地內,河鮮餐廳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再過一個月,螃蟹差不多就上市了,個個膏肥黃滿,河鮮餐廳也能開門迎客啦。”山西鑫彭康農生態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彭銀忠充滿信心地說。

彭銀忠是從村里走出去的企業家,2021年,他返鄉打造集農業、休閑、旅游、康養于一體的多功能生態農業綜合體。

“預計中秋節前,基地可產蟹2萬多斤,產值預計達到120多萬元。”彭銀忠說,等到水田種植養殖康旅基地項目全部建成后,將為當地村民提供約150個就業崗位。

激活鄉村人才振興的“一池春水”,不僅要吸引外部力量作為增量資源,還要挖掘盤活存量資源,充分發揮農村本土人才的引領作用。

46歲的盧永清如今成了村里的“紅人”。2010年,他在趙北鄉趙北村創辦了匯鑫養殖有限公司,與村合作社展開土雞養殖合作,創立了“松針雞”“愛圪蛋”等特色品牌。

盧永清說,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以土地流轉、養殖場務工、合作社分紅等方式,帶動周邊村民增加收入,“僅村民日常務工一項,2022年公司就支出40多萬元。”

據靈丘縣人社局統計,依托資源稟賦,特色農業、水產養殖、鄉村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是返鄉創業者們普遍選擇的領域。

5月,靈丘縣成立人才發展協會,160多位靈丘縣籍在外人才登記在冊。未來,協會將組織社會調查研究、主題論壇、互助服務、招商引資等活動,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引雁歸鄉”,助力鄉村振興。

“農村的環境和條件正不斷改善和提高,對于‘新農人’來說同樣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段衛國說。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