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工作做到家

心中裝著人民、腳下沾滿泥土、肩上扛起責任、手里握有辦法——

基層工作做到家

大明湖街道家庭醫生為居民開展線上咨詢指導。(李冬陽 攝)招聘活動走進黃河灘區遷建社區。(馮經偉 攝)


【資料圖】

基層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從深入群眾家中開始。一次零距離、有溫度的手牽手,勝過一萬遍口頭上的心連心。

心中裝著人民,腳下沾滿泥土,肩上扛起責任,手里握有辦法……浩蕩春風之下,有些人將基層工作做到了“家”,把基層“末梢”變成了服務的“前哨”。

一個電話“私人醫生”就上門

“老人家,您先休息一下,我給您量一下血壓。”“老人家,血糖控制得不錯。”這是歷下區大明湖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履行服務的常見一幕。據了解,自推出基層入戶、家庭醫生簽約活動以來,大明湖街道積極組織動員,搭建“街道-社區-衛生服務站”三級服務體系,推進家庭醫生簽約工作。

大明湖街道轄區居民李女士對這些家庭醫生也是滿懷感激,“前幾天老伴喘不上氣,憋得面色通紅,我什么都不懂,就給社區打電話,請求家庭醫生上門服務。”社區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與家庭醫生聯系。家庭醫生迅速帶上心電圖機、血氧儀、血壓計等基本檢查器械來到李奶奶家中。經過簡單的檢查,初步判定血氧值偏低,心率過快且有早搏,建議立即住院治療。在與李女士的兒子取得聯系后,社區工作人員和簽約醫生將其送到醫院住院治療。目前,老人各項身體指標逐漸趨向正常。

居民胡先生說,“自從簽約后,就好像自己有了私人醫生。”最初,他對于家庭醫生感到十分茫然,直到有一天遇到健康問題,試著給家庭醫生打了一個電話,才發現有了家庭醫生,自己再也不必大病小病都跑到醫院排隊掛號。“專屬家庭醫生平時會上門檢查,對我的身體情況比較熟悉。有點兒小毛病,他們電話里就會給出治療建議,提醒需要注意的事情。”

“家庭醫生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種契約關系,但是在我心里是一種‘守護’,是醫護人員對居民的健康守護。”大明湖街道衛健科韓蕓說。

初一拜大年網格員送上健康禮

當城市里的家庭醫生為居民健康忙碌時,農村的鄉村醫生也沒有休息。但是由于當下鄉村醫生緊缺,一名鄉村醫生平均要巡診80多名老人,工作量非常大。

為確保老年人等重點人員健康巡診的質量和頻次,商河縣白橋鎮緊緊圍繞“保健康、防重癥”目標要求,組織168名網格員充實到重點人員“巡診”隊伍中,保障農村老年人健康,爭取疫情防控平穩轉段。

在進行了基本的測血壓、抗原檢測等培訓后,一個個網格員化身為“巡診員”,走村入戶開展送健康服務。

大年初一,吃水餃、拜大年,當人們沉浸在新年喜悅的氛圍中時,白橋鎮大侯村黨支部書記侯正文吃完水餃,拿起血壓計就趕往村里王大娘家中。

這是一場特殊的拜年,禮物就是“健康檢查”。來到王大娘家中,侯正文細心地為王大娘量血壓、測體溫,詢問她有什么不適。一番“問診”過后,他將王大娘的健康信息填到重點人員健康信息臺賬中。臺賬中顯示,這已是王大娘第63次巡診信息登記。

“現在疫情雖然平穩了,但老年人特別是有基礎病的老年人一旦感染上,得重癥的幾率要比年輕人高得多,而且村里的老人大部分孩子都不在身邊,第一時間掌握他們的健康狀況是非常必要的。作為村里的網格員,我每天按要求進行上門巡診。”侯正文說。

白橋鎮副鎮長胡傳敏介紹,春節期間,白橋鎮已對8600名60歲以上老年人完成上門巡診3萬余人次,發放醫藥包8600份,“網格員充實到巡診隊伍后,大大緩解了巡診壓力,保證了老年人的巡診頻次和質量,可以讓我們第一時間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并及時對癥下藥,大大減少患重癥的幾率。保障了老年人健康,也拉近了干群關系。”

檢測亭變身家門口有了“議事廳”

在疫情防控措施調整轉段階段,需要創新的不僅是重點人群的健康服務,也有硬件設施的轉型升級。

比如濟陽區康瑞社區福康小區,社區內的核酸檢測亭悄然變身“家門口議事廳”,居民足不出戶便可參與社區治理。

2月8日,記者來到福康小區,發現原來的核酸檢測亭已經華麗變身。從以前的灰色,變為向日葵和樹木包圍的彩色小屋,成為小區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為了讓核酸檢測屋煥發新的活力,我們前幾天組織志愿者對其外觀進行改變,采用油畫的方式繪制了向日葵、樹木等暖系列作品。”濟陽街道康瑞社區副書記張文英介紹說,在內部功能上,該社區因地制宜,將其打造為“家門口的議事廳”。每周五,由社區副書記、社區工作者或網格長到此進行辦公,積極傾聽老百姓的心聲以及對社區治理的建議,及時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諸多問題。

后續,該社區將在這個“家門口議事廳”內放置圓桌、圓凳、書籍漂流架等物件,打造“家門口的圖書館”,通過不定期更換書籍讓知識“活”起來,營造濃厚的社區讀書氛圍。

田間地頭黨員干部催春耕

春節過后是春耕。春節假期一過,長清區崮云湖街道的黨員干部們就走到了春耕春種一線。

“大爺,春耕準備的怎么樣,物資購買了嗎?”“家里的大哥,準備從事什么工作,需要技術培訓嗎”……他們入戶問所思、聽所盼,為脫貧戶送去米、油等生活用品的同時,詳細了解脫貧群眾農業生產情況、就業情況及需要,及時做好記錄,制定解決方案,切實解決農戶問題。

“今天的講解聽明白了嗎?不明白的不要著急,給你們推薦一個學習神器。打開學習強國,點這個農業平臺,這里的文章都很專業。科學播種、施肥、病蟲害防治,平時可以多看看這些文章……”他們下村送服務、教知識。趁著春暖備耕之時,組織黨員干部深入田間地頭“把脈問診”,教授農戶農作物養護知識。

“化肥、農資儲備數量有多少?一定要確保春耕生產物資供應數量足、品種全,給老百姓質優價廉的物資。”他們緊盯農資店這個“蓄水池”,統籌調度農業物資、設施建設,解決制約春耕生產的“堵點”。

“一分耕地不閑,一分閑田必種”,黨員干部身上的泥土越走越多,腳下的土地也越走越興旺。

“職”等你來招聘活動進社區

同樣不負好春光的,還有平陰縣安城鎮興安小區的求職者們。

2月2日上午,2023年“春風行動”暨就業援助月專項招聘服務活動走進這個黃河灘區遷建社區。據了解,本次招聘活動共有47家企業參加,涉及制造加工、食品加工、醫藥制造、教育培訓等多個行業,提供就業崗位近300個,擬招聘人員近5000人,其中包括安城鎮紅色勞務服務公司及零工市場為部分就業困難勞動力量身推薦的崗位。

據了解,招聘會吸引了1700多名求職者前來應聘,初步達成就業意向200余人。活動現場,安城鎮人社、團委、工會等部門的服務臺前人流攢動。勞動維權、法律援助服務、就業創業穩崗拓崗的服務舉措和優惠政策……他們為求職者解疑答惑,提供掌握更多就業資訊。

“這次招聘會對于我們求職者來說是一次非常好的機會,不但能夠在家門口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還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就業創業及技能培訓政策,真是一舉兩得。”家住興安小區的求職者小李高興地說。

進家給醫“靠”,上門送健康;入戶問需求,下地催春耕;門口議事廳、小區里找工作……越來越多的地方將基層工作做到了百姓家門口,將為民實事辦進了百姓的心坎里。

(本報記者 郝倩 李冬陽 張群 馮經偉 邵明紅 通訊員 閆家明 宋奕江 周芳宇 畢偲霞 王鑫梅 梁越)

關鍵詞: 基層工作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