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觀察:市交通運輸局:BRT暫不常態化借道,自適應控制提升效率

自2010年投入運營以來,BRT成為市中心區主要公交客流走廊,促進了廣州交通邁出新速度。面對沿線車流量日趨上升,可否探索非工作日BRT車道不限行、允許社會車輛借道通行等新規則,緩解交通擁堵狀況?市交通運輸局日前答復市政協委員《關于優化中山大道BRT通行的建議的提案》,指出BRT專用道暫不宜常態化實施社會車輛借道,并表示將優化BRT沿線交通參數設置,提升通行效率。


【資料圖】

□ 建議:推廣非工作日BRT車道不限行

市政協委員鐘海霞在《關于優化中山大道BRT通行的建議的提案》表示,廣州BRT自2010年投入運營至今,通道內平均運營速度達到24公里/小時,比開通前提高了84%,中山大道沿線社會車輛的平均速度也從開通前的13.9公里/小時提高到開通后的17.8/小時,提速28%,促進了廣州交通邁出新速度。

“但隨著城市中心東移,中山大道車流量日趨上升,BRT沿線社會車道不僅工作日非高峰期通行緩慢,而且非工作日時段也出現交通堵塞,特別是崗頂、石牌橋、體育中心沿線,天河商業街地段,社會車道擁堵頻現,同時公交車道車輛較少,道路空閑。”鐘海霞引述BRT沿線部分商戶和住戶反映:隨著周末公交車運營發車間隔加大,社會車輛出行需求增加,相鄰車道出現了BRT車道空蕩蕩、社會車道排長龍的“冰火兩重天”景象。

鐘海霞建議,可根據交通需求和道路通行能力對BRT車道進行系統規劃和精準管理,評估道路客流效益,推廣非工作日BRT車道不限行,有針對性地為社會車輛開辟更多行駛空間,緩解節假日私家車出行擁堵問題。此外,可調整BRT車道的使用方式,在其他車道非常擁堵的時候,允許社會車輛借道BRT車道通行。

□ 答復:BRT暫不宜常態化實施社會車輛借道

市交通運輸局在日前答復鐘海霞的提案時介紹,中山大道BRT系統是一種大容量、快速的公共交通方式。在設計過程中經反復比選論證,確定了“專用走廊+靈活線路”的模式,有利于實現公交車輛快速化,同時減少公交車輛與社會車輛混行干擾,提高道路整體通行能力,改善市民出行環境,“是廣州公共交通的一張新名片。”

針對節假日允許社會車輛借用BRT專用道通行的建議,市交通運輸部門會同相關單位開展了實地調查和研究,認為BRT專用道暫不宜常態化實施社會車輛借道。主要理由有以下兩點——

一是實施BRT專道專用有利于提升運行效率。目前,BRT日均客運量為28.6萬人次,占市中心區公交客運量的11.1%,BRT出行量需求較大,是市中心區主要公交客流走廊。同時,由于BRT系統西段毗鄰天河商圈,節假日公交出行客流強度仍然較大。據統計,BRT西段體育中心站、石牌橋站、崗頂站節假日日均客運量約為6.8萬人次,占BRT系統節假日客運量27.29%。實施全時段的專道專用有利于提升BRT系統整體運行效率,更好地鼓勵和引導市民選擇公共交通出行。

二是實施BRT專道專用有利于確保運行安全。目前,公交車輛在BRT專用道行駛和停靠須遵循相應行車讓行規范和安全作業規程,社會車輛因不熟悉相關規則,進入BRT專用道行駛,容易引發交通事故,影響BRT系統正常運行。2021年,因社會車輛擅自進入BRT專用道通行而引發交通事故43宗,其中7宗事故導致BRT站臺停運,對BRT運營造成嚴重影響,也給市民正常公交出行帶來不便。

□ 公安交警部門將優化沿線交通參數設置

關于實施BRT通道沿線交通信號動態調整的建議,市交通運輸局則答復稱,目前,BRT通道沿線的體育東路、天河東路、天府路等車流量較大的路口交通信號均采用自適應交通控制系統,利用地感線圈監測交通流量,結合路口各相位車輛排隊等候長度、交通流量、車輛行駛速度、車道飽和度等交通參數,并通過路口信號機、區域控制機對路口交通信號進行自適應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路口通行能力。

針對“社會車輛借用”和“交通信號動態調整”兩個建議,公安交警部門均有下一步應對措施。公安交警部門一來將進一步強化現場交通秩序管理,結合道路交通運行情況,加強日常交通疏導,改善道路交通通行條件;二來將根據道路交通通行條件,不斷優化交通參數設置和相位配時方案,及時疏導車流,提升路口通行效率。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何道嵐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高鶴濤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蘇琬茜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