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江蘇新聞
據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新聞360》報道:3月16日,南通市海安生態環境局與海安某化工企業簽訂生態環境損害懲罰性賠償協議,這家化工企業將承擔33萬多元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其中5萬多元為“懲罰性賠償”。這是南通出臺全國首個生態環境損害懲罰性賠償《意見》后,成功依據依規辦理的首起案件。
拿到最終行政處罰決定書后,肇事化工企業負責人表示無異議,并簽署了賠償協議。這起案件發生于去年12月3日,企業位于海安市海溱河沿岸,當時,在無水氟化氫裝卸過程中,工作人員因操作不當,氟化氫氣體泄露,槽罐車駕駛員出于逃生本能,駕車撞破廠區臨河南側圍墻,導致事件處置過程中部分消防水入河。
南通市海安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周暉介紹,相關部門及時關閉污染河段下游的支流涵閘,將受污染水體全部攔截在可控范圍內。經指揮部和專家團隊分析研判,采取熟石灰拋灑中和降解方式處置水體氟化物。
在積極做好環境應急響應的同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工作同步啟動,肇事企業將承擔27萬余元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除此之外,企業還面臨額外5萬余元的懲罰性賠償費用。此項罰款的依據是,南通市生態環境局在今年3月7日印發的《意見》,就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懲罰性賠償的內涵、適用范圍、認定要件、取證要點、賠償金額計算、磋商與訴訟銜接等具體細節進行了規定。本案雖然是一起突發事件,但由于企業日常環境管理存在漏洞,環境事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環境影響等原因,生態環境部門對本案選擇適用懲罰性賠償。
南通市生態環境局法規處副處長趙建峰介紹,在以往填補損失的基礎上,懲罰性賠償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彌補造成的環境損害以外,還要承擔相應的懲罰性賠償。作為全國首例按照《意見》辦理的懲罰性賠償案例,對于其他地區開展生態損害賠償案件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對具體何種情形適用懲罰金賠償,賠償金額的計算等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此次化工企業承擔的5萬余元懲罰性賠償金將用于后續開展替代性修復,在海溱河受影響區域采用放流、底播、移植等人工方式增殖放流本地水生生物,同時為保障以上魚類的春夏季產卵,在海溱河河床底部設置人工魚窩500余個。
江蘇臺記者/鄭偉康 陳志斌 姜晨光 龔丹 南通中心站 編輯/胡超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損害生態環境如何賠償懲罰?南通出臺全國首個“賠付細則”2022-03-18
- “315+E”:“學前兒童不用防近視?”可首選更護眼的激光電視替代手機2022-03-18
- 湘潭實施方案下發 全面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 2022-03-18
- 直擊品牌痛點,杭州碧橙創新實踐雙輪驅動方法論2022-03-18
- 3.15,他們為和也發聲2022-03-18
- 陸道培BCMA CAR-T國內外臨床試驗案例分享,利好BCMA不表達骨髓瘤患者2022-03-18
- 余俊安:金融活,則經濟活丨精準澆灌“田間地頭”激發內生動力2022-03-18
- FITURE魔鏡專業課程 讓年輕人實現居家健身自由2022-03-18
- 在探探為你唱起一首小情歌2022-03-18
- 卡瓦集團攜手“人民好醫生”,用專業口腔科普點亮自信笑容2022-03-18
- 企購福助力中國電商市場蓬勃發展,為企業采購開辟新思路2022-03-18
- 胡金秋32分17板 浙江廣廈男籃“雙殺”稠州金租2022-03-18
- 1-2月杭州市實現進出口1241.8億元 同比增長23.3% 2022-03-18
- 天水海關優化服務 支持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2022-03-18
- 甘肅省制定公路交通保障應急預案 優先保證應急搶險救援人員、救災物資、基本生活物資運輸2022-03-18
- 2022年蘭州市列重大項目清單公布 130個項目 總投資4069.73億元2022-03-18
- 《甘肅省省級創業就業孵化示范基地(園區)管理辦法》修訂印發 符合條件可給予50至80萬元補助2022-03-18
- 2022年甘肅省計劃新開工80個重大建設項目2022-03-18
- 深圳新增105例病例!軌跡涉及福田南山羅湖龍華寶安2022-03-18
- 懷化市發現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022-03-18
- 湘潭市全力推進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2022-03-18
- “選擇從醫,就是選擇了奉獻”2022-03-18
- 湘潭:六大舉措規范市民辦義務教育發展2022-03-18
- 南昌西湖區高效動員,有序開展新冠肺炎疫情全員核酸檢測2022-03-18
- 浙江:疫情防控 鐵路衢州站18日起暫停進出站2022-03-18
- 事關清明,預約方式在這里2022-03-18
- 廊坊開發區:筑牢“三道防線”已完成6輪全員核酸檢測2022-03-18
- 都安瑤族自治縣高鐵新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開工2022-03-18
- 天巴4標項目段路面施工試驗段順利鋪筑2022-03-18
- 河北:激活數據要素潛能 打造數字經濟新動能202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