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點“步”未來

新“起”點“步”未來

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發展步入全新階段


(資料圖片)

黃河大道濟南鳳凰黃河大橋中科新經濟科創園

大河浩蕩,逐潮揚帆。2019年9月18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支持設立的實體性新區,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積極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加快推動產城河一體化發展。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從新能源汽車量產突破10萬大關,到頭部光伏企業的引進落戶;從大師齊聚繪就藍圖,到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從全面推行綜合改革試點,到全省首個新業態食品經營試點建設……成形起勢的大棋盤中,每一步的落子都擲地有聲。

如今的起步區,處處迸發勃勃生機,這座新時代現代化田園城市進入全新建設發展階段。

產業新格局新舊動能轉換的“新引擎”

深化動能轉換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綠色低碳是動能轉換的內在要求。作為全國唯一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實體性新區,起步區堅持把實體經濟作為培育新動能的核心抓手,確立了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為主體,以高端服務業為支撐的“3+1”主導產業,明確“6+4+2”產業主攻方向。

其中,“6”即二產的智能車、新能源、新材料、中國芯、機器人、元宇宙,“4”即三產的新金融、新電商、新會展、泛航空,“2”即一產的現代種業和休閑農業。

其中,智能車、新能源等產業在起步區率先發力,成效顯著。

2023年上半年,位于起步區的比亞迪新能源乘

用車及零部件產業園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0萬大

關,完成產值107.4億元。這組數據,昭示著起步區

投資規模最大、示范引領最強的引爆型重大產業項目

建設發展邁上全新臺階,也彰顯出起步區新能源汽車

批量生產能力的快速提升。

像比亞迪產業園區一樣,在起步區,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的事例不勝枚舉。

例如,今年上半年,總投資360億元的愛旭太陽能高效電池組件制造基地項目正式在起步區簽約落地。這標志著又一特色能源產業扎根在這片熱土。

此前,愛旭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廠址均位于長三角、珠三角等擁有完整產業鏈的工業集聚區,為打消企業落地顧慮,項目洽談前期,起步區提前對接,第一時間為企業量身定制“規劃方案”,不遺余力推動新能源改革與新舊動能轉換。

再如,為全面推進氫能產業發展,今年,起步區平臺公司、氫能研究院、國家電投氫能科技公司及

社會資本共同注冊的山東氫動力有限公司已經成

立并投入運營。為給予項目后期充足保障,起步區

專門成立了山東省第一只氫能專項投資基金,確保

資金全程不斷鏈。預計到2025年,起步區將引進

3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發中心、20家以上氫能產

業鏈企業,初步建成氫能產業創新集群,具備研發

集聚、產業化生產、規模化輸出的能力。

此外,濟南起步區新引進了162個高端優質項目、總投資超3990億元;中科新經濟科創園、國際標準地招商產業園等一批重大園區載體啟用運營;山東數字經濟產業園等入選省級數字經濟重點項目;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母基金成功注冊落地;零碳智慧創新運營中心項目榮獲“全球人居環境規劃設計獎”;2023年上半年,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濟南前列……一切都意味著,新舊動能轉換成效已在起步區初步顯現。

城建新布局即將崛起的城市“副中心”

8月底的一天,起步區迎來了一批在各自領域位居翹楚的頂級城市規劃專家。從調研到座談,他們討論的主題只有一個——如何打造好黃河流域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怎樣將其建設成為山東半島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平臺。

過去的兩年中,起步區陸續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全球各國頂尖“規劃師”親臨起步區,了解起步區發展定位,參與起步區城建規劃。在大師們一張張極富創造性的設計圖中,起步區“高標準”的城市建設規劃日趨科學化、精細化。

根據當前起步區所確立的“系統謀劃、整體推進、重點突破”開發建設思路,在綜合考慮起步區功能定位、發展目標和現狀條件后,起步區在堅持生態優先、均衡發展、宜居宜業、優化分區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縱一橫兩核五組團”的空間布局。

所謂“一縱”即泉城特色風貌軸,“一橫”是黃河生態風貌帶,“兩核”為沿黃河兩岸分別布局打造城市科創區、臨空經濟區兩個核心功能區,“五組團”則代表著起步區未來重點發展的大橋、崔寨、桑梓店、孫耿太平、臨空五大城市組團。

其中,大橋組團作為濟南市新規劃的城市副中心所在地,當仁不讓成為了新城建設的“主戰場”。大橋組團重點推進示范區建設,聚力打造鵲山生態文化區、總部經濟區、都市陽臺等多個創新型功能區,并在同一時間有條不紊地展開了科研辦公區、科創金融區的規劃策劃工作,并形成了穩定的規劃成果。組團現階段目標定位、空間形態和功能布局清晰合理,已經具備了引爆起勢的基本條件。

除大橋組團外,起步區還積極與中建、中交等實力央

企對接洽談,根

據各個組團的發

展定位和工作重

點的不同以及各

片區組團特點

“量身定做”開發

融資方案。其中,作為濟南高新產業集聚區,崔寨組團將著力打造未來新城,孫耿和太平組團則統籌布局重大產業項目和重點產業園區……四大組團各展其長,齊頭并進,共同探索起步區新城發展全新道路。

城市建設工作同樣體現在每一個在建項目上,其中凡是涉及完善基礎設施的相關工程,都被起步區擺在了突出位置。數據顯示,近年來,起步區累計開工市政道路150公里,黃河濟濼路隧道、黃河鳳凰大橋、黃河大道一期(青銀高速南段)相繼建成通車,濟南黃崗路穿黃隧道、濟南黃河大橋復線工程加快建設,G309、G104、原S101等道路完成銜接改造。

不僅如此,起步區還在加快完善市政場站和公共服務設施上下足功夫。大橋水廠、崔寨再生水廠現已具備供水和水處理條件;山大二院北院區外裝也已進入尾聲;黃河體育中心足球場完成主體結構封頂;省實驗中學鵲華校區等12處配套教育設施、46處養老設施正在加快建設。同時,起步區堅持智慧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探索運用“BIM+CIM”技術打造數字孿生城市系統,新型智慧城市運營指揮中心及綠色數字城市平臺啟動試運營,“一網統管”服務平臺基本形成。

改革新變局賦能創新發展的“加速器”

“新區”的建設發展,體制機制是最重要的保障之一。對此,起步區著力優化完善機構設置,健全選人用人機制,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加快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新經濟壯大、新動能集聚的工作體系,進一步釋放發展的內在活力。

針對當前實際,起步區因勢利導,在全區上下全面開展綜合改革試點,進一步優化調整機構設置,著力強化產業發展、規劃建設、數字城市等事關未來發展的關鍵職能,搭建形成12個職能部門+紀檢監察工委的組織架構。

與此同時,起步區成立四大片區建設領導小組,下設指揮部,成員分別由管委會分管領導和部門、街道、企業負責方共同組成,并由規劃策劃、開發招商、投融資、征遷供地和項目建設等方面的業務骨干組成。在指揮部體系內,針對過去存在的管理部門冗雜、權責分配不清晰等現象,大力推進管理架構扁平化改革,將原先管委會、部門、街道、項目現場4個層級,壓縮為“指揮部+項目現場”兩個層級,減少中間環節,確保各項任務部署快速直達。

據了解,各大片區指揮部自成立起,全體人員就已全部下沉項目一線進行集中現場辦公,隨時收集、反饋、溝通、協調、解決項目推進中的具體問題。堅持決策實施一體化原則,統籌推進重點片區產業、規劃、拆遷、融資工作,集體決策、共同落實,做到現場定、馬上干,及時化解痛點、疏通堵點、突破難點,保障項目快推快進。眼下,以濟太路工程為代表的一批重點項目,已在指揮部的科學統籌下實現了如期竣工。

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同時,起步區不斷優化人才管理的頂層設計,加快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立人才編制“蓄水池”,搭建起獨具起步區特色的人才政策體系。在充分借鑒雄安新區、天府新區、江北新區等先進地區經驗的基礎上,起步區堅持“最優加一點”理念,以創建濟青人才高地為契機,發揮“四區”政策疊加優勢,出臺了《集聚人才創新發展若干政策》及配套細則,推出20條39項極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人才支持措施。

針對戰略科學家等尖端人才領銜的團隊項目,起步區量身打造個性化支持政策,最高給予1億元綜合資助。此外,起步區還推出外籍人才創業同權、

境外執業資格認定、“揭榜掛

帥”引才、人才個稅獎勵等

突破性舉措,形成符合

起步區特點、具有比較

優勢的人才政策體系,打造出具有鮮明起步區特色的鵲華人才品牌,全方位激發了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除人才引進機制創新外,起步區還通過多部門聯動的創新創舉,不斷優化全區人才生態。為保證人才可以盡情施展才華,起步區依托行政審批服務中心設立人才服務專窗,在街道、園區設立6個人才服務工作站,為起步區人才提供一站式辦理業務咨詢、創業就業等服務,以制度創新為人才在起步區安心扎根、干事創業提供最大便利。

起步區還深入推進“新區特辦”改革,打造改革創新“試驗田”,成功推出山東省首個新業態食品經營試點,順利頒發山東省首張自動制售設備食品經營許可證,試點推出“代位注銷”等一批首創性經驗……借此東風,多個山東省之“首”應運而生。

首創之余,223項行政許可事項實現清單管理,13項省級行政權力事項也由省政府委托起步區管委會實施。“告知承諾綠色通道”等個性化、定制化審批服務,以區、街道、園區為三級服務主體,分級設置幫辦代辦專員,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從“開辦、準營、發展、注銷”環節,全方位、多方面聯動發力,為企業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務。

當前,起步區已通過服務前靠、窗口前移等方式,累計為不同經營類別的28家企業商戶集中上門發放經營許可證明,實現了多重手續一次審批。同時,部分事項審批時間由原來7天壓縮到當天辦結,大大節約了企業和群眾的時間和精力。眼下,起步區管委會已與濟南先投集團達成共建意向,在中科新經濟科創園設置企業服務大廳,建立辦事服務前臺和信息處理辦公室,為群眾、企業辦理業務提供精準、方便、快捷的渠道。(本報記者張素芬通訊員李萍崔璨然)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