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浙江,從這些“女”字旁說起

新華社杭州8月31日電 題:走訪浙江,從這些“女”字旁說起

新華社記者黃玥


(資料圖片)

“曉橘嫂”“村嫂說情”“江大姐”……記者近日跟隨全國婦聯組織的“喜迎婦女十三大·巾幗奮進新征程”采訪活動走訪浙江多地,一個個以“姐”“嫂”等女性特有稱謂命名的志愿組織,不斷映入視野。

如其名所示,這些志愿組織的背后是一群普通又不平凡的女性,站立在自己熱愛的天地里閃閃發著光。

在多以夫妻檔種植柑橘的寧波市象山縣曉塘鄉,每一名橘農的背后都有一名橘嫂,她們是家庭賢內助,也是橘園女當家。

為了釋放農村婦女潛能,讓姐妹們過上好日子,在當地黨委政府和婦聯組織的指導下,鄉鎮級女性創業聯盟“曉橘嫂”成立了,引入技術、專家等,帶動橘嫂們念好種植經、銷售經、產業經。

“讓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橘嫂們能學到真本領、收獲真實惠是初心。”曉橘嫂顧瑩介紹,目前“曉橘嫂”成員已發展到130多名,大家發揮各自特長,活躍在農技、電商、民宿、公益等小分隊里。

記者走進曉塘鄉,橘嫂的身影無處不在。她們在現代化橘園中忙活、在新農人的直播間里帶貨、在旅游驛站向游客熱情推薦本地特色伴手禮……

勤勞與堅韌,讓她們贏得鮮花與掌聲,也收獲了自信與魅力。

“我們靠自己的力量互相取暖、抱團發展。”顧瑩說,“曉橘嫂”以互幫互助、團結一心的精神底色,共同守護“象山紅美人”柑橘品牌,為鄉村經濟增添了一抹亮色。

數十公里之外的象山縣墻頭鎮舫前村,婦女兒童驛站前“村嫂說情”的標識格外醒目。

作為鄉村“德治”的重要抓手,由村婦聯執委、女干部、女志愿者等組成“村嫂說情”團,在鄰里鄉親之間用“問事、講情、促和、訪評”的方式調解糾紛、化解隔閡,改善人居環境,提升鄉風文明。

不止在鄉村阡陌,在城市街頭,也涌現著一批女性調解員。

諸暨暨陽街道江新社區的“江大姐”遠近聞名,一群熱心公益、能說會道的婦女走街串巷,忙于調解鄰里之間的矛盾糾紛。持續多年的房頂漏水問題、老舊小區停車糾紛等,都在她們手中迎刃而解。

她們是退休教師、退休法官、在職律師、社區干部等,以女性獨有的力量,在社區發揮化解矛盾“第一公里”的重要作用。

“江大姐”調解室發起人之一的蔣晴坦言,“有耐心、親和力,能夠感同身受,是我們能走上這條調解之路的秘訣。”眼下,像蔣晴一樣閑不住、愛操心的“江大姐”已發展到60多名。10多年來,她們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567起,成功率達到98%以上,有效激活基層社會治理的“柔性引擎”。

臨近中午,諸暨市東盛社區愛心食堂的后廚已是一派繁忙。幾位巾幗志愿者頭戴廚帽、身穿圍裙,在廚房打掃、幫廚、備菜。

平均50歲左右的她們被稱為“東盛媽媽”,是社區的居民,每天都會到愛心食堂服務1小時。“將美食送給食堂就餐人員和居家老人,讓他們嘗到幸福的味道。”忙碌間隙,社區巾幗志愿者何滿蘭笑呵呵地對記者說。

鄉村振興、基層治理、志愿服務……在浙江大地,“她力量”向善生長,散發著智慧的光芒,引領著社會前進的腳步。

她們的美,低眉柔情似水、昂首堅毅如鋼,無須定義,卻令人敬仰。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