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播報】“無廢城市”演繹綠色蝶變

□保定日報記者 楊 虎

“如今,借助‘無廢鄉村’創建,我們村周邊環境越來越好了,經常吸引游客慕名而來。”12月11日,易縣狼牙山鎮周莊村民李大水通過視頻,向記者介紹著身邊生態環境的明顯變化,還有環境改變帶來的更多好處。

同一時間,在城區北部的魯崗公園,家住萬和城的張波帶著孩子歡快地在大滑梯上玩耍。曾幾何時,這里的建筑垃圾堆成山,讓附近的市民頗有怨言。充分利用“垃圾山”,將之“變廢為寶”,市執法局園林綠化中心專門進行了科學設計,通過重塑地形、梳理徑流與恢復植被,將之打造成一個“山地公園”,變場地劣勢為景觀特征。其中,山地面積占公園總面積的50%以上,最高點距離地面約20米。


(資料圖片)

曾經的“垃圾山”,就這樣成了市民休閑樂園。

如今,無廢公園、無廢學校、無廢鄉村(社區)……一個個“無廢細胞”正在我市不斷裂變,助力我市打造“無廢城市”不斷跑出加速度。

今年4月,我市成功入選“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

“‘無廢城市’是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和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當前,我市堅持把‘無廢城市’建設作為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具體行動,成立了推進小組,研究制定實施方案、工作臺賬和清單。”市生態環境局固廢處田彥安說。

任何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用40萬噸城中村建筑垃圾堆山造景建成魯崗公園,只是我市垃圾再利用的一個縮影。

在保定,還將環城水系等項目開槽土用于城市綠化回填、土地平整;將混凝土塊、水泥路面等回收再造,生產新型環保磚等產品。今年以來,新型環保磚等產量已達280萬立方米,資源化利用率60%以上。同時,我市為本地企業推廣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目前已廣泛用于城改安置區、市政路網等120余個項目。

提升垃圾再生利用水平,創新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新模式,全市現有建筑垃圾處理設施38個,其中建筑垃圾消納場17個,庫容2528.84萬立方米;資源化綜合利用場21個,年處理能力2260萬噸。為本地企業擴大建筑垃圾收儲能力,我市為企業免費提供150畝存儲場地;為本地企業提供政策性補貼,明確建筑垃圾運送全免費,企業每接納1立方米垃圾可獲補4.5元,切實走出了“政府助力、做大企業”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新路徑。

如今,城鄉“一案規劃、一網治理、一線監管、一站考核”和“政府主導、市場推動、社會互動、循環聯動”的“雙四位一體”治理體系在我市基本成型。2020年以來,我市清理積存建筑垃圾1328.69萬立方米,其中中心城區1217萬立方米。

除了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分類利用也在我市蔚然成風。

為引領生活垃圾分類新時尚,我市創新模式投入5000余萬元,建設“一硬五有”示范收集點500余個,投放“四分類”垃圾箱1.6萬余個,購置“四分類”運輸車220余輛,改造垃圾臺站38座,達到規范統一、設施配套的效果。

“我市以推動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主線,統籌制度、技術、市場、監管等要素集成,不斷深化社會領域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創新發展循環經濟體制機制,形成具有保定特色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模式,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構建現代化品質生活之城增添綠色底蘊。”田彥安介紹。

建設高品質有韌性的現代化新保定,《保定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較快下降,主要農業廢棄物接近全量利用,生活垃圾分類基本實現全覆蓋,建筑垃圾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升,危險廢物得到安全管控,固體廢物管理信息“一張網”初步建成,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公眾滿意度和群眾獲得感顯著增強,預期模式和建設亮點全面顯現,城市精細化和現代化治理水平明顯提升。

“建設‘無廢城市’,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參與。只要將環保意識和行為融入日常生活,就會成為‘無廢城市’建設的實踐者、助力者和最終受益者。”市生態環境局號召大家爭做“無廢城市”創建者。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