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新:百里碧波正如畫

百里碧波正如畫


(資料圖)

——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掠影

蘇仙區許家洞鎮板子樓村(侯淞耀 攝)

永興縣湘陰渡街道堡口村(資料圖)

北湖區華塘鎮吳山村草莓基地(全媒體記者 黃婧雯 攝)

蘇仙區棲鳳渡鎮瓦灶村(資料圖)

西河風光帶永興段(資料圖)

桂陽縣正和鎮和諧村 (全媒體記者 歐陽常海 攝)

□ 郴州日報·今日郴州客戶端全媒體記者 黃婧雯

西河靜靜淌過,百里畫廊蜿蜒。

這條令人心醉的風光帶全長約142千米,發源于北湖區仰天湖騎田嶺山脈,滋養著桂陽、北湖、蘇仙、永興4個區縣,串聯起52個行政村,終在永興縣便江街道西河村匯入耒水。

今年以來,我市制定了《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力爭用三年,把西河沿線打造成全國知名鄉村振興示范帶、知名鄉村休閑旅游目的地、特色優質農產品重要供應基地、鄉村治理標桿、“幸福河湖”勝地。

如今,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有聲有色,郴州人民正共同譜寫著一曲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幸福歌,探索著一條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鄉村振興之路。

我們沿著百里西河一路前行,滿眼是風景,處處有故事,人人帶笑顏。

風光旖旎

河邊,游道平坦,綠樹成蔭,碧綠的西河泛起漣漪;村中,片片青瓦配上灰屋脊、白粉墻,竹籬笆圍起屋前一片片綠意;山間,千畝竹海公園青翠逼人,靜候游客光臨……走進蘇仙區許家洞鎮板屋村,一幅秀美整潔的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高顏值的背后,離不開板屋村干部群眾共同的努力。70歲的老黨員肖啟金就積極加入了美麗庭院創建活動中,在一次屋場會中,他提出了圈養家禽的意見。很快,肖家的后院里,就建起了一座專屬于家禽的“別墅”。

不僅如此,新建小廣場、安裝路燈、修建停車場、硬化路面、拆危拆舊……一系列的小變化,讓板屋村村民的幸福感噌噌上漲。

的確,變化,就在村民身邊。今年年初以來,西河沿線拆除雜房危房空心房8091間、斷壁殘垣1081處,生態廊道(補)種樹10萬余株,沿線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7.3%,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覆蓋率達100%,基本實現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美麗鄉村,名副其實。

扮靚鄉村,也要留住鄉愁。走進永興縣湘陰渡街道堡口村,每一件原汁原味的老物件背后,都有一個特別的故事,總有一處能勾起來訪者的美好鄉愁。這里,建好了整面墻的“農耕記”,集中展示著犁、壟、梳谷耙等農具;新建的生態廊道文化藝術墻長1.2公里,墻上嵌入了瓦罐、瓦片等舊材料,做出新造型;大家還利用多年失管荒地建造“幸福菜園”,菜園用竹子建造籬笆和大門,別有一番趣味。

同樣,北湖區招旅村也利用從危房、舊房中拆除清理下的磚塊,將之用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又壘起小小文化墻。

漫步西河,處處景美——美在自然風光,也美在村莊設計。結合不同村莊的特色、基礎,我市堅持“一村一特”“一村一策”,“竹韻”板屋、“福壽”蘭王廟、“奇野”梨園、“好客”招旅、“雄鳴”松柏……美麗鄉村,各美其美。沿著西河,我市已創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20個,特色村莊串珠成鏈,真正形成“一村一處景、一鄉一幅畫、一縣(區)一風光”。

產業興旺

深秋時節,走進北湖區華塘鎮三合村,郴州市眾智惠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360畝的蔬菜基地里,菜心鮮嫩、西蘭花肥壯,正是采摘的好時候。這是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認證基地之一,今年已為郴州市和粵港澳大灣區提供新鮮蔬菜350多萬公斤,銷售額超過1500萬元。

不遠處,吳山村的優質水稻也已經成熟,有的高度近1.5米。不過,草莓才是吳山村的“特色IP”。今年11月,吳山村(草莓)還入選了第十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聚焦草莓產業,吳山村建立草莓產業園、草莓三產融合創意體驗園,興辦草莓學院、草莓節,打造起獨具特色的食住行游購娛全體驗草莓之旅。

今年,這里還開發了“莓稻輪作”的新模式——谷雨過后,幸福農場的負責人吳幸紅就拔了大棚里的草莓,種上了水稻。這樣一來,4月至7月種植水稻,9月至次年3月種植草莓,既能提升土地的利用率、改善土壤環境,又能增加農場收入。

同時,吳山村還抓住南裕小龍蝦這一特色農業品牌,重新運營鮮蝦館、打造稻蝦種養基地,并依托吳山古橋及周邊自然資源稟賦發展水上娛樂項目,集中力量打造集休閑娛樂、餐飲服務、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吳山農旅核心地帶。

同樣“多核”發展的,還有桂陽縣正和鎮和諧村。

一大早,桂陽縣正和鎮曙輝家庭農場里,李文國就忙著確認訂單、打撈甲魚,準備銷往桂陽周邊。他的110畝生態甲魚養殖基地評上了省模范家庭農場,讓他干勁十足。

其實,和諧村里不止有水產,果蔬、烤煙、餐飲、休閑旅游等產業也發展得有聲有色。

近年來,村里流轉了200多畝閑置土地,由村委經營,引進一蔬菜種植企業種植50畝土地,并安排一名專干對剩余150畝土地實行“水稻制種+烤煙”輪作,實現了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

同時,得益于穿村而過的一灣碧水,村里打造的“鷺山戀”景觀還沒完工就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打卡;一期投入資金800萬元、占地100多畝的星空露營游樂園,更成了附近新的“網紅打卡點”,不少市民呼朋喚友來訪,或乘坐小火車、體驗彩虹滑道,或在天幕下與三五好友聊天燒烤、住進帳篷觀賞星空,陶醉在山水之間……以“美麗風景”為底色,和諧村的“美麗經濟”正在起飛。

收獲的季節里,靠著各村的特色產業,西河兩岸處處響起豐收歌。

永興縣松柏村流轉土地6000多畝,發展起休閑農莊、油稻輪作基地、油茶基地和冰糖橙基地;蘇仙區瓦灶村將小小的棲鳳渡魚粉做大做強,年產值達到3億元,帶動5000多戶農戶增收;永興縣湘陰渡街道西河村發展鄉村休閑旅游,通過舉辦鄉村旅游文化節,每年吸引游客達20萬人次……

在西河沿線,今年已種植蔬菜6340畝、冰糖橙1.3萬畝、草莓807畝、其他水果8184畝;水產養殖3260畝、生豬存欄16萬頭、出欄43萬頭。同時,建設市級及以上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6家,建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16個。

如今的西河沿岸,農業產業發展生機勃勃,通過實施“一村一策、一村一特、一村一品”的戰略,地域特色鮮明、創新創業活躍、業態類型豐富、利益聯系緊密的產業新格局初步形成,田園觀光、農耕體驗、文化休閑、景觀農業、觀光采摘、特色民宿和民俗風情游等業態如雨后春筍,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腳步日漸加快。

鄉風淳樸

來到桂陽縣正和鎮朝陽村,就不能不知道“夜宿梨山,秋毫無犯”的故事。

1934年8月,紅六軍團長征過桂陽,在燕山村李家自然村梨山宿營。行軍數日的紅軍嚴守紀律,無人摘吃一顆梨子。為了表示對紅軍的感激,鄉親們派村民李友生挑上一擔梨,追趕離村后的紅軍,卻被婉言謝絕,留下一段佳話。

如今,夜宿梨山紅色教育基地正位于朝陽村燕山李家組。朝陽村正突出“多彩”主題,做好“紅色+綠色+古色+夜色”的融合文章,引導村民見賢思齊、向上向善,推進移風易俗,促進鄉風文明。

不僅如此,圍繞夜宿梨山主題,以紅色教育為主線,桂陽縣積極推進“夜宿梨山”農文旅融合產業園建設。目前,夜宿梨山農文旅融合產業園與“夜宿梨山”紅色文化宣傳展示區、綠色生態有機農業產業園區、生態有機環保農產品展示交易區、研學拓展區,特色庭園餐飲、精品民宿區及特色養殖區建設初見成效。梨山庭院成為附近聞名的“打卡點”。

除了講好紅色故事,以文惠民,西河沿線各村還著重突出文化建設,不斷帶動鄉風民風向上向善。

永興縣湘陰渡街道油塘村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新的村規民約經全體村民討論通過,涉及移風易俗、環境衛生保護、生態文明村莊建設、鄰里關系等方方面面。

同時,油塘村成立了村民理事會、道德評議會、好人協會、治安協作會“四會”組織,講好“扯渡河一諾千金”的誠信故事,建起誠信廣場,積極建立村民誠信檔案,倡導文明新風。

蘇仙區棲鳳渡鎮瓦灶村開展了“崇德向善積分銀行”試點工作。在這個“銀行”里,以戶為單位,基礎分為100分,圍繞社會公德、個人品德、職業道德等,有43項加分項和31項扣分項。如有好人好事,可以加1~10分。村民李啟義就因撲滅了一場野外用火導致的小范圍火災,一下子加了10分。憑借“積分儲戶一本通”,村民們可以兌換洗衣液、食用油、餐巾紙等。村委會還會通過月評分、季評星、年評模,進一步激發村民做好事、講奉獻的熱情。

同樣,在桂陽縣正和鎮和諧村,也有一個德治積分銀行超市。村民也可圍繞“日常善舉零存整取、三大創建定期收益、五類貢獻超值分紅”主題,通過善行義舉換取積分,再用“德治積分”兌換米、面、油等物資獎品。這樣一來,村里“人人參與鄉村治理,全民共建美麗鄉村”的氛圍自然越來越濃。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