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轉變觀念多方配合 做好“雙減”時代的加減法

“雙減”實施一學期以來,孩子們校內課業負擔少了,期末評價方式變了,寒假生活更豐富多彩了,但在此過程中,家長們的“分數焦慮”卻沒有減少,還有老師感到力不從心。專家認為,如何做好“雙減”時代的加減法,讓教育回歸初心、“雙減”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觀念的轉變,多方的配合。

老師參與課后服務,一天工作10小時以上

來自教育部門的統計顯示,隨著“雙減”政策的推進,我市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大幅壓減,課后服務全面展開。截至目前,我市先后實現“營轉非”、預收費監管、課后服務“三個100%”。如今,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壓減率達95.7%,現有41家學科類培訓機構,全部實現“營轉非”。

課后服務是“雙減”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為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我市積極落實“5+2”課后服務要求。去年秋季全市小學、初中學校百分之百提供課后服務,參與學生超過65萬,參與學生比例超過95%。全市小學和初中學生不僅參加第一時段,第二時段的各類社團、興趣小組活動參與率也達到76%以上。全市參與義務課后服務教師比例達到93.1%,將近4.8萬名老師參加了這項工作。

“早上7:40進校,吃完早餐后進班帶半小時早自習,9點多帶班參加陽光大課間活動,中午12點到下午1:30需要在班上值班,兩點多再帶班參加陽光大課間,下午課程結束后要參加A時段的課后服務,5點多回到辦公室備會兒課,近6點才能離開學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學三年級班主任介紹。

“除了這些工作,我每天至少要上兩節語文課,要抽空批改學生作業,還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工作。我還要參加培訓,而如果前一天調課參加教研活動,后一天就得把前一天的課補起來。”這位班主任感慨,“每天忙忙碌碌十多個小時。”

相關調查顯示,“雙減”下,我市多數老師每天工作超過10個小時。

分數和“雙減”博弈,升學壓力下家長焦慮繼續

隨著2021年秋季學期小學一二年級不再進行紙筆考試,在期末,各類趣味性十足的無紙化測試讓學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快樂考試”。而義務教育各年段期末評價采用等級呈現的方式,在給孩子增添信心的同時,也為家庭教育帶來新的挑戰。

金女士是“二孩”媽媽,兒子即將面臨小升初,女兒上四年級。“雙減”推行至今,金女士在欣慰孩子們課業“減重”的同時,也萌生了“分數焦慮”。

“作業負擔的減輕,讓孩子們有空余時間去鍛煉身體或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了。”金女士坦言,在這點上她很感謝“雙減”。但另一方面,她也為孩子們的學業擔心。“女兒學得開開心心,期末評價就是一個等級,我覺得并不清楚她真正的學業情況,感覺我完全使不上勁。特別是隨著兒子即將升入中學,我也開始擔心3年后的中考。中學的科目增加、學習壓力變大,能否讓經歷‘雙減’的孩子迅速適應并保持對學習的熱情和好成績?”

有金女士這樣想法的家長不在少數。在不少家長看來,雖然“雙減”減少了課業上的重負,但也降低了學習要求。“太過寬松的學習環境會不會讓孩子降低要求,從而對后續的學習產生阻力?”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教授姚繼軍說,“雙減”實施一學期,他們對全省不少城市的學校、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小學生的負擔總體有所減輕,但是初中生的學業壓力依然不小,原因之一就是在校外培訓機構不斷“倒下”的同時,不少家長因為焦慮,由明轉暗,依然堅持給孩子報名各種輔導班。

不能只是“減”,專家建議學校管理做“加法”

老師、家長面臨的問題,正是“雙減”在進一步推進中要解決的問題。

省政協委員、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院長李向東說,“雙減”既是“減”,也是“加”。“對學生來說意味著學業壓力減小,對學校和老師來說則需要對培養計劃和課程設計投入更多資源以提質增效。”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姚繼軍說,“雙減”的最終落點,在于實現教育減負不減質,通過減少課業負擔,留出更多“余地”讓學生去體驗和嘗試,達到全面育人的目標。

“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首先教育行政部門需要強化責任意識,一方面做好‘雙減’的檢查督導,另一方面通過提供更多優質的教育資源,滿足家長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姚繼軍說,“對學校來說,需要做的更多是‘加法’。要進一步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質量和教育教學能力,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精準分析學情,優化作業管理。同時,學校也要加強線下和線上家長學校建設,加大家庭教育科學理念、方法和教育學及心理學知識的普及。”

專家認為,中小學校課后服務工作中城鄉學校之間的資源供給不均衡,老師工作時間延長、負擔加重等,都是后期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預計短期‘雙減’不會完全消除全社會對教育的焦慮,包括學生對成績的焦慮、家長對升學的焦慮和教育界對成才的焦慮。”李向東說,“大學、中學和小學是命運共同體。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可組建一批大中小學區域聯盟,鼓勵大學定期培訓中小學教師,邀請大學學者走進中小學開設講座,大中小學教師共同設計學生課外活動,讓更多中小學生走進大學校園參觀、訪問,讓更多學生在中學階段有機會接觸到一流科研,也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