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時快訊】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歷時5年實現合龍!

今日(6月11日)8時“海底長城”合龍,“深中牽手”成功,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歷時5年實現合龍!


(資料圖)

深中通道是國家高速公路網G2518跨珠江口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粵港澳大灣區交通樞紐工程,全長24公里,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其中,海底隧道長約6.8公里,包含沉管段約5公里,由32個管節及1個最終接頭組成。

此前,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已由東西兩側往中間依次沉放對接了31個管節。6月8日開始最后一個管節(E23)及最終接頭的整體浮運安裝,至今日完成最終接頭推出對接,共用時近70個小時,一舉實現關鍵控制性工程突破,為深中通道沖刺2024年通車目標邁出重要一步。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最終接頭正進行水下對接(攝影:李一)

高質量打造舒適基床

據了解,海底沉管隧道工程共分為三大關鍵技術:基礎處理、管節浮運安裝及接頭處理。其中,基礎處理包括基槽開挖、軟基處理及基床整平。基礎處理的要求極高,海底20-40米深處基槽開挖精度、碎石整平精度均要求達到亞米級,堪稱“海底繡花”。深中通道項目創新海相深厚淤泥層“大直徑深層水泥攪拌樁+塊石振密”復合地基處理新技術,軟土地基沉降控制在48毫米以內,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專用清淤船正在進行隧道基槽開挖(攝影:曾慶浩)

深中通道專門研發的“一航津平2”是當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沉管隧道基槽碎石整平船,在完成基槽清淤、深層水泥攪拌樁、塊石拋填后,基槽碎石整平船在其上方均勻鋪設1米厚的碎石層。

當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沉管隧道基槽碎石整平船“一航津平2”(攝影:董永賀)

智能制造鑄就鋼鐵身軀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長約6.8公里,總用鋼量約32萬噸,是國家體育場“鳥巢”用鋼量的3倍。其中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長約5公里,分為32個管節(26個標準管節、6個非標管節)和1個最終接頭,標準管節長165米、寬46米、高10.6米,立起來就是一幢55層的大樓。

據了解,平均每節沉管的用鋼量約1萬噸,焊縫長度超過270公里,最厚的鋼板達到40毫米。按照施工計劃,必須要達到每月出廠一節鋼殼的速度,才能滿足項目建設需要。

國內首條大型鋼結構“智能制造四線一系統”(攝影:莫蕾露)

深中通道鋼殼沉管管節共澆筑了近90萬立方米的自密實混凝土,檢測表明,混凝土填充密實性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E23管節及最終接頭在沉管預制廠進行澆筑(攝影:潘肇祺)

最終接頭精準推出對接

6月11日,深中通道最終接頭實現了與E24管節的精準對接。據悉,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采用的整體預制水下管內推出式最終接頭,是世界首創的全新結構裝置,將最終接頭與最后一節沉管(E23)一同制造,推出段放置在管節對接端的擴大端內,與最后一節沉管一并浮運沉放,待最后管節標準段與已安裝管節完成對接并確認姿態合適后,推出段就像一個巨型的抽屜內盒(長5.1x寬46x高9.75米,重1600噸),利用千斤頂將推出段(抽屜)從一側推出,與E24管節的端鋼殼完成對接。

最后一個管節和最終接頭正在浮運(攝影:蘇振飛)

由于是首次設計制造,建造團隊需攻堅克難并持續優化設計與建造方案。據介紹,為保障其制造精度,光制造它就用了9個月。

最后一個管節和最終接頭正進行沉放對接(攝影:李一)

目前,海底隧道實現合龍,將開展最終接頭后焊段施工等,力爭11月實現隧道貫通;橋梁工程已經合龍,人工島工程按計劃推進,路面、機電、房建交安和管內工程已經全面展開,正向2024年項目建成通車奮力沖刺。

截至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已建成虎門大橋、珠江黃埔大橋、港珠澳大橋和南沙大橋等4個公路通道,深中通道明年建成通車,珠江口又新增一條通道,進一步推動珠江兩岸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互聯互通。

深中通道全線航拍(攝影:蘇振飛)

轉發祝賀

一起期待深中通道建成通車吧~

來源:深圳特區報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