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的新形勢,政策的新選擇|天天快播

NO. 1|壹

進入3月份,市場有一些變化:

一是,部分熱點城市二手房市場回升態勢放緩;


(資料圖片)

二是,二手房掛牌量在迅速攀升;

這其中,有限售到期的掛牌,有換房的掛牌,也有“套現”的掛牌。掛牌多,并不一定是壞事。若掛牌是為了改善、換房,這是樓市健康的標志,比如2015年-2016年,深圳等熱點城市二手房掛牌量很大,但基本是換房的,市場(新房、二手房)循環很快,可謂交投兩旺。

但當下的二手房供應端,有一點兒異化。換房的確實有,但是出現了腸梗阻,供需不匹配,要么“換不動”、要么是“換不起”,循環不暢。另外,套現離場的,也有很多,比如低價掛牌出售,這是個新現象,它導致供應端形成了堰塞湖,對樓市預期和價格企穩并不利。

圖:廣州二手住房掛牌量迅速走高數據來源:廣州貝殼研究院

三是,新房市場,來訪、認購或下行。

珠三角部分城市,最近一周來訪量下降8%-15%,認購量下降15%-30%。近期,盡管有開發商收回折扣的傳言,但從成交來看,除中心區供應稀缺的新盤,全市來看,只有降價的,才能賣得動。也就是,只有購房者看到,買到的房子比周邊同類盤(含二手盤)價格低,才會出手。

數據來源:wind

NO. 2|貳

春節后,地產企穩有三股力量:被疫情阻礙的剛性需求,換房需求,預期好轉帶動的需求。現在看,似乎不能太樂觀,被疫情阻礙的剛性需求,2月份勢頭挺不錯,但3月份以來顯得后勁不足;換房需求,本來被寄予厚望,但剛需的動力不足,“賣一買一”的換房循環不暢。

再來看預期。春節后預期也在好轉,潛在購房需求很多,但能夠轉化為現實購買需求的(比如“下定金”)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市場預期企穩的態勢不扎實;另一方面,支付能力還是不足。

圖:廣州二手住房“帶看轉成交”的比例數據來源:廣州貝殼研究院

表現在,二手房看房的挺多,但交易周期并未縮短;新房降價才能走量。所謂二手房業主“收回折扣“,甚至調高掛牌價,基本是不靠譜的。能成交的,還是真愿意降價的二手房源。

2月份,上海、深圳低價位二手房(200-400萬)占據交易的主導,這是剛需“上車盤”。進入3月份以后,盡管換房的有所增加,但剛需上車盤仍占據絕對比例。低價盤的主力地位,一方面說明剛需選擇在市場企穩時入市,另一方面,多數居民的收入,只能支撐這樣的房價。

新房也是同樣的邏輯!

從成交區域看,熱點城市外圍新盤,仍舊呈現“降價走量”的態勢,去化也不錯。這說明,只要價格能明顯下降,就能帶動銷售。也意味著,新市民、無房戶,都想買房,但對于房價比較敏感。切實地感受到了低價、降價,特別是比周邊二手房價低,就會釋放出需求。

即便是換房,也如此。盡管“賣一買一”降低了首付門檻,但其首付和月供的壓力還是不小。特別是,上一輪回升周期,“老破小”漲得少,要換到心儀的房子,首付和月供壓力還是很大。這就是為何,2月份居民中長期貸款只增加了863億,比春節假期的1月少了1000多億,而且呈現持續下行的態勢。

很簡單,要計算首付和月供的承載力,不敢貿然承接債務買房。總的來說,市場預期確實是好轉了,但很多停留在心理層面,轉化為進場買房的難度有點大。總之,就當前的有效購買力看,確實是在歷史超低位企穩回升了,但要托起樓市這個龐然大物,還是太單薄了。

NO. 3|叁

住房需求潛力大,無疑是好消息,但供需不匹配導致的“斷層”,是當下樓市面臨的最大問題。也就是,供應不適應需求、需求拉不動供給,導致維持地產“高位平衡”的難度越來越大。

但同時,各地的政策仍舊傾向于短期化、碎片化。比如,供地投鼠忌器,擔心流拍并迎合開發商。中心區新盤以高端改善為主,近幾年無論疫情起落,均獲得市場青睞,去化尚好。

開發商有“補庫存”的需求,地方就供應中心區低密度的好地塊,即便是蘇州這樣的城市,也不例外。各方迫切需要市場回暖,各路媒體也順應此意,努力宣傳個別樓盤熱銷盛景,甚至以個別渲染整體,妄圖復制過去的圖景,即極力讓各方都看好市場,那么市場就會好起來。

需要重視的是,由于剛需動力有限和改善循環不暢,春節后的需求修復,或者小陽春,其周期可能比較短。我們更需要重視,需求的“斷層”、供需不匹配。其背后的原因,則是居民不愿意加杠桿的情緒和首付支付能力不足的現狀,導致有效的購買力難以支撐樓市的體量。

而當下樓市的高位體量,則是在過去若干年加杠桿情緒高昂、支付能力較強的雙重支撐下實現的。因此,未來的政策選擇,若繼續在需求端發力的話,包括熱點城市退出限購或松綁杠桿限制(比如“認貸不認房”),其邊際效應是有限的,激活的只能是高收入人群的購買力。

這是我們認識當前樓市的關鍵。

NO. 4|肆

繼續在需求端刺激的話,樓市越來越兩重天、越來越斷層。中心區樓盤改善化、高端化,去化良好,貌似市場不錯。但相對于龐大的樓市體量,這個品類“小眾化”了,體量越來越小。

新房供應主力,在城市外圍;而需求主力,是新市民、年輕人,無房戶和換房者。由于供需不匹配,整體市場不斷陷入“降價-賣房-再降價”的循環。政策要告別碎片化、短期化,走向系統化。策略是,大體量資金入市,收購貶值的資產包(土地、項目、股權甚至是企業),并轉化為銷售型的人才房、共有產權房、安居房,并向無房戶、年輕人和新市民低價配售。

配合上述策略,建議面向無房戶、年輕人和新市民,投放按揭普惠貸款,利率低至2%-3%。在資金端,由于風險偏好降低、資產越來越荒,居民和企業“內卷存款”,當前各類金融機構負債端資金體量大,投放壓力大,利率在快速下行,信貸緊縮趨勢明顯(從CPI和PPI的走勢可見一斑)。

而硅谷銀行破產的案例殷鑒眼前!

當前,存量資產的流動性在下降,價值在慢慢損耗過程中。上面的策略,其目的就是穩定存量資產價值,從而穩定市場預期,糾偏需求萎縮,信貸緊縮的。同時,直面問題并開新局,創造需求的新生力量,將3-4億的無房戶、年輕人和新市民,以較低門檻納入到商品經濟和商品房市場。

大筆資金進入,才能帶動私募股權基金、“三支箭”的其他資金進場,從而創造出盤活存量資產的增量資金。新生力量卷入到商品房經濟中,創造出巨大的新增需求,能夠帶動和盤活存量需求。這樣,整個行業和市場良性循環,從土地到新房,再到存量房,才能真正啟動。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