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今熱點:深圳三年修復12公頃紅樹林 2035年前力爭實現濕地保護率達50%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深圳商報訊】(記者 苑偉斌 通訊員 張舒)11月5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武漢開幕。記者從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了解到,按照《廣東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相關要求,2020年至今,全市已完成12.72公頃的造林以及12公頃紅樹林的修復。“十四五”期間將營造及修復紅樹林面積至少51公頃。

據了解,深圳濱海區域的紅樹林、鹽沼、珊瑚礁等濕地資源在全國范圍內都具有稀有性,濱海濕地曾記錄有40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和16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受威脅鳥類。以福田紅樹林濕地為主的深圳灣區域更是東半球國際候鳥重要的棲息地和南北遷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轉站”,每年數萬只往返于東亞至澳大利亞的國際候鳥在此停歇,其中代表性的珍稀瀕危水鳥——黑臉琵鷺、反嘴鷸種群超過全球個體數量的1%。

據介紹,深圳現已開展多樣的濕地資源保護策略,細化完善濕地分級分類保護體系。其中,福田紅樹林濕地、華僑城濕地分別于2020年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及2021年廣東省重要濕地名錄。

同時,深圳加強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管理,全市自然保護區濕地主要分布在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鵬半島市級自然保護區的壩光銀葉樹濕地園及東涌片區。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市正式掛牌建設濕地公園15個,其中國家級濕地公園1個、市級濕地公園10個、區(縣)級濕地公園4個。

深圳積極推進紅樹林營造修復工作。按照《廣東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相關要求,2020年至今全市已完成12.72公頃的造林以及12公頃紅樹林的修復。此外,深圳持續對水、鳥、植物等濕地資源開展生態監測。

目前,深圳正在開展《深圳市濕地保護規劃(2021-2035年)》編制工作,計劃在“十四五”期間探索適宜深圳國際化大都市特征的濕地保護形式,提高深圳灣、大亞灣、珠江口等重要濱海濕地區域保護的全面性和科學性,并推進深港協作,以福田紅樹林濕地為主體創建國際重要濕地,完善深圳灣-香港米埔濕地群保護的整體性。

深圳將全面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十四五”期間營造及修復紅樹林面積至少51公頃。力爭2035年前,全市濕地保護率達到50%。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