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2022年目標:GDP增8%,新增公辦學wei15870個

來源:惠州日報 ? ??

又乘春風浩蕩時,齊心奮斗向未來。3月16日,惠城區九屆人大二次會議在西湖大劇院開幕。惠城區委副書記、區長翟樹宇代表區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這份1.1萬余字的報告回顧了惠城去年的工作,提出今年要重點抓好六方面工作。

實體經濟、城市管理、鄉村振興、綠色發展、民生福祉、高效廉潔政府等是報告聚焦的核心內容,是今年惠城要抓好六方面工作的關鍵詞,是打造一流中心區的主要載體。今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

展望篇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新一屆惠城區政府依法履職的第一年。

開局關系全局,起勢決定勝勢。“今年,將牢固樹立‘市區一體’理念,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與安全,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保持‘三個環境’,提升發展能級,加快建設一流中心區。”翟樹宇說,惠城將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實體經濟

投20億元推動東江灣產業園提標升級

高質量發展根基在實體經濟。惠城提出,將從園區建設、項目建設、發展服務業以及提升科創實力中破題,全力打造以大帶小、以小育大的產業生態。

“惠城將集中力量打造東江灣產業園。”翟樹宇說,狠抓園區以申促建,繼續沖刺創建省級高新區最后一公里。在已投入15.5億元的基礎上,兩年內再投入20億元推動園區全面提標升級。加大土地收儲力度,計劃收儲土地8000畝。全力推動園區新入駐企業落地建設、竣工投產,力爭園區工業產值突破300億元。

今年,惠城安排重點項目70宗,總投資510億元、年度投資113.2億元;其中工業項目45宗,總投資310億元。加快推進利元亨二三期、TCL科技、信利康、天寶等重點項目建設。重點瞄準“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指創業后跨過死亡谷以科技創新或商業模式創新為支撐進入高成長期的中小企業)等進行招商,力爭摘牌項目31宗,投資額超210億元。加大高企培育力度,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18家,總數達到480家。制定相關扶持政策,新增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2家,總數達60家。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江北、金山新城等片區總部經濟集聚發展,打造區域消費中心和綜合性物流樞紐。推進國有企業重組整合,力爭資產規模達到100億元。

城市管理

建設優美花園城市,深入推進智慧管理

美好城市,讓居者悅來者慕。惠城將堅持內外兼修“雙輪”驅動,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不斷提高城市美譽度和吸引力。

在構建“外聯內暢”交通格局上,聚焦深度融深融灣,加快構建“對外大連通、對內大循環”交通格局,實現與周邊城市快速聯通;強力推進1號公路(惠霞高速)等主干路網征地拆遷,配合推進惠澤大道快速化改造和演達五路、鵝城大橋等道路建設,加快金山湖片區一號、二號橋建設,讓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惠城提出,要建設優美花園城市。推動惠博大道、江北望江等片區更新改造,推進惠州大道小金口段、惠民大道品質提升。高標準推進水東街、祝屋巷等特色街區、商業街區建設。擦亮“惠民空間”品牌,實施70個以上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讓市民家園更有顏值、更有品位。

以“智慧管理”這枚繡花針,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深入推進智慧市政、智慧警務、智慧城管建設。以打造“最干凈整潔街區”為突破口,深化垃圾分類、街面序化等行動,逐步實現“無違建鎮街”全覆蓋,打造具有惠城特色的垃圾分類品牌樣板,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鄉村振興

打造水口馬安兩條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

如何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無縫”銜接?惠城提出,要突出抓好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深入推進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扎實推進“千企幫千鎮、萬企興萬村”行動,持續深化“惠城·冊亨”東西部協作。

鄉村振興行之愈深,美麗鄉村建設抓得更緊。值得一提的是,惠城以道路暢通、環境整潔、生態自然、特色濃郁為著力點,打造水口“東江灣畔”三產融合、馬安“都市田園”兩條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1條鄉村休閑旅游精品線路,以及10個美麗宜居村和特色精品村,確保80%以上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所有圩鎮達到宜居圩鎮標準。突出以城帶鄉,推進橫瀝鎮省級城鄉融合發展示范鎮和汝湖鎮一二三產融合示范鎮建設。

同時,持續抓好糧食安全,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1.53萬畝,新增建成高標準農田3900畝,“消滅”連片15畝以上的撂荒耕地4500畝。繼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重點實施農村公路單車道改雙車道、危橋改造(加固)、縣際連接道路改造等工程。做強做優農業特色產業。持續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規劃建設農產品加工科技園區。

綠色發展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青山綠水的生態環境,是打造美麗宜居惠城的題中之義。

惠城提出,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厚植高質量發展生態優勢,不斷提高環境治理效能,讓惠城生態環境更加優美。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東江、西枝江、淡水河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實施馬安圍水利項目建設,確保黑臭水體持續實現“長制久清”。抓好飲用水源保護地規范化建設,實施空氣質量保優行動,開展土壤風險隱患排查監測。

大力推進生態保護修復,高質量完成“三線一單”編制工作,加快落實林長制,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保護、系統治理,建設生態林業項目1.2萬畝、森林村莊12個。積極參與全省“萬里碧道”工程建設,新建碧道10.5公里。保護城市古樹名木,守護城市生態空間。

此外,積極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嚴格落實環保排放標準,持續推進“散亂污”企業整治。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綠色制造體系、綠色低碳工廠建設。

民生福祉

新增公辦學wei15870個,啟動創建省級健康促進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民生實事,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和幸福感。”翟樹宇在大會上說,要突出抓好民生事業,著力提升群眾幸福感。

教育優先發展。惠城將新建8所學校(幼兒園),新增公辦學wei15870個。落實“雙減”政策,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校內課后服務水平,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推進“強師工程”“名師工程”“頭陣計劃”,促進教師隊伍向高素質專業化發展。

在穩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方面,惠城將筑牢“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防線,慎終如始、科學精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守住不出現規模性反彈底線。今年將啟動省級健康促進區創建工作,加快完成市三院二期、市二婦幼新院、市三院橫瀝分院,以及龍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河南岸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惠城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醫療機構建設。

此外,惠城將完成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加快智慧旅游服務平臺建設,逐步實現城鄉體育設施網全覆蓋。持續實施“粵菜(東江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等工程,搭建企業用工調劑平臺,全力促進就業創業。

政府建設

打造“一件事一次辦”集成服務體系

“要讓優越的營商環境成為惠城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翟樹宇說,要突出抓好自身建設,不斷強化政治建設,全面建設法治政府,加快提高服務效能,持續抓好廉政建設,努力打造高效廉潔服務型政府。

其中,在加快提高服務效能上,將以“數字政府”建設為抓手,推動政務數據和社會數據深度融合,打造“一件事一次辦”集成服務體系。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制定跨域通辦事項清單,擴大跨域通辦“朋友圈”,提高“惠企利民”政策兌現效率。

探索實施“四辦”舉措(主動辦、線上辦、聯席辦、一次辦),全面提升獲得水電氣的便利程度。樹立“店小二”意識,在企業開辦、行政審批、項目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用好解決企業困難“直通車”等機制。

回顧篇

去年,惠城區牢固樹立“市區一體”理念,牢牢把握“強平臺、抓項目、提質效”經濟工作主軸,堅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一流中心區建設邁上新臺階,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去年GDP完成972.61億元,增長6.5%

去年,惠城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972.61億元,同比(下同)增長6.5%;工業投資完成101.73億元,增長38.7%,其中區本級工業投資完成85.18億元,增長112%;區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4.08億元,增長11.9%,稅收占比達到80.5%。

重點項目年度投資超出計劃15個百分點

堅定不移發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2.6∶28.3∶69.1,二產占比比上年提升1.6個百分點。

東江灣產業園開發建設進入快車道。惠城投入15.5億元推動園區全面提標升級,建成園區綜合服務中心和園區展示廳,構建“六橫五縱”園區路網骨架。園區新引進項目35宗,園區產值達到250億元,增幅達36.8%;“以申促建”工作扎實開展,創建省級高新區實地考核全省排名第一。

80宗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97.48億元,超出年度投資計劃15個百分點。從制度創新看,該區創新建立項目庫全鏈條信息管理平臺,進一步提高項目推進效率。從推進力度來看,狠抓項目引進,全年準入項目77宗,預計總產值682億元,其中工業項目占比83%。

企業發展有了“新看點”。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70家(總數達362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家(累計7家)、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9家(累計46家)。天安數碼、信利康、中南高科、聯東U谷等一批重大平臺項目建設不斷提速。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工程建設項目施工許可審批時間由7個工作日減少至4個工作日內。政務服務“周六不打烊”,稅務、公安等全流程網辦事項49項、線下通辦事項204項,基本實現“跨省通辦”“跨境通辦”“省內通辦”,企業辦事更快捷高效。

強化精細化管理,城區品質持續提升

助力惠州兩次捧得“長安杯”,榮獲首批“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助力惠州榮膺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高分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成功創建第四批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再次榮膺“全國市轄區旅游綜合實力百強區”……在“市區一體”發展理念下,惠城作為主戰場,在城市建設中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實現與市共建、與市共享。

強化城市精細化管理,城區品質持續提升。深化垃圾分類、街面序化等行動,致力打造“最干凈整潔城區”。完成西湖、東江、紅花湖、金山湖、掛榜閣等區域景觀亮化工程,進一步提升中心城區景觀檔次。加大老舊小區美化和便民改造力度,水東街獲評省級旅游休閑街區。完成118個“惠民空間”微改造,建成江畔花園等10個“長者之家”,讓群眾在家門口感受到更多幸福。區“一場三館”投入使用,區文化館再度獲評國家一級館。

建設百個“美麗宜居村”,提升鄉村亮麗底色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惠城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全年實施涉農投資項目34宗,完成年度投資24.46億元。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7%。

建設“美麗宜居村”100個,打造符合村風民情“四小園”1299個,鄉村亮麗底色持續提升。投入專項資金3億元,推動馬安龍塘、江南七聯等10個精品村和汝湖、橫瀝2條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創建初見成效。絲苗米產業園入選“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十大科技創新示范園”。

全力抓好糧食安全保障,新建高標準農田3.38萬畝,完成撂荒耕地復耕4725畝,推廣良品種植新品種50個,發放農業各類補貼資金503.37萬元。超額完成農業政策性保險任務。

建設惠城交通運輸數據中心(一期),全方位提升農村公路管理效能。蘆泰大橋和生態園進場路建成通車,北部山區交通路網進一步完善。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完成村內道路硬底化206公里。

加快重點流域污染防治,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達100%

去年,惠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順利通過中央環保督察考核。

加快推進東江、西枝江、淡水河等重點流域污染防治,7個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達100%。942個自然村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達76.5%。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182座,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全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2.4%。

抓好建設用地污染地塊安全利用,加強固廢危廢日常管理,全區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達100%。新建生態林1.4萬畝,建設森林村莊11個。

新增公辦學wei9780個,市二婦幼成功創建三甲

著力辦好民生實事,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高。積極落實中小學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建成第五小學、第十六小學等6所學校,新增公辦學wei9780個。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10所、普惠性民辦幼兒園7所,新增學前學wei5495個。全面落實“雙減”政策,大力整治校外培訓機構,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得到市民好評。

完成水口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改建搬遷麥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市第二婦幼保健院成功創建三級甲等婦幼保健院。縱深推進“粵菜(東江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等工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4萬人。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